<p>特效穴位:<br/><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29.jpg"/><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34.jpg"/><br/><br/>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的含量。<br/>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br/>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br/>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br/>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br/>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39.jpg"/><br/>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br/>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br/>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br/>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br/>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br/>12. 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br/>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br/>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br/>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br/>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br/>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br/>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br/>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br/>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br/>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br/>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br/>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br/>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br/>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br/>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br/>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br/>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br/>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br/>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br/>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br/> 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br/>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br/>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br/>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br/>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br/>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44.jpg"/><br/>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br/>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锐。<br/>40. 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br/>41. 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br/>42. 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br/>43. 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br/>44. 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br/>人体穴道:<br/>(一)身部<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48.jpg"/><br/>身体穴道说明<br/>B1 打隔、咳嗽、喉咙痛 <br/>B2 酸痛疲劳<br/>B3 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br/>B4 晕船、增进食欲<br/>B5 舒缓焦虑<br/>B6 失眠<br/>B7 舒缓手腕酸痛<br/>B8 膝盖酸痛、风湿痛<br/>B9 胃不舒服<br/>B10 舒缓膝盖问题、水肿<br/>B11 眼睛疲劳、宿醉 <br/><br/>(二)脸部<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52.jpg"/><br/>脸部穴道说明<br/>F1 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br/>F2 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br/>F3 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br/>F4 舒缓抽筋、晕眩<br/><br/>(三)手部<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557.jpg"/><br/>手部穴道说明<br/>D1 鼻窦 D6 腰部<br/>D2 耳朵 D7 直肠<br/>D3 肩膀 D8 眼睑<br/>D4 肝脏 D9 胃<br/>D5 胆 D10 脖子<br/>〈包括手的背部〉<br/>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br/><br/>涌泉穴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解相关图示)<br/>主治疾病:<br/>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br/>大敦穴取穴法:<br/>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br/>主治疾病:<br/>此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br/><br/>太冲穴取穴法:<br/>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br/>主治疾病:<br/>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br/>太白穴取穴法:<br/>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br/>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606.jpg"/><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611.jpg"/><br/> <br/><br/>太溪穴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解中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br/><br/>申脉穴取穴法:<br/>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中的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br/><br/>丘墟穴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中相关图示)<br/><br/>  主治症状:<br/>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br/><br/>昆仑穴取穴法:<br/>  昆仑穴位于人体的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脚部穴位图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br/><br/>足临泣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详见此脚部穴位图相关图示)<br/>  主治症状:<br/>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br/><br/>行间穴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详见此脚上穴位图相关图示)<br/><br/>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br/><br/>里内庭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br/><br/>下痢穴取穴法:<br/>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 <br/><br/>高血压点取穴法:<br/>  此穴位于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详见此脚底按摩穴位图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高血压很有疗效。<br/><br/>第二厉兑取穴法:<br/>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br/><br/>  主治疾病:<br/>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br/><br/>第三厉兑取穴方法:<br/>  第三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详见此足底按摩穴位图相关图示)<br/>  主治疾病:<br/>  此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烧心、嗳气很有效果。<br/><br/>穴位作用注解图:<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616.jpg"/><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624.jpg"/><br/><img src="/up_pic/201602/seocninfo20100502064631.jpg"/><br/></p>
T:0.006605s,M:260.05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