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实验
封面图
•
2025-10-16
•
读书区
176
0
0
0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验提出。这个理论揭示了当个体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会产生一种**对自身能力的绝望感和被动接受状态**,即使后来有机会改变处境,也会选择放弃努力。 --- ## 一、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基本过程 ### 实验背景: 塞利格曼最初是在研究狗的行为时发现这一现象的,后来将其推广到人类行为中。 ### 实验步骤(以狗为例): 1. **第一阶段:不可控的电击** - 将狗分成两组: - **实验组**:被绑在笼子里,无论它们做什么都无法避免电击。 - **对照组**:可以自由移动,通过按压杠杆可以停止电击。 2. **第二阶段:可控制的电击** - 所有狗都被放在一个**有隔板的箱子**中,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 - 如果狗能跳过隔板就可以避免电击。 3. **结果观察:** - **对照组**:很快学会跳过隔板,避免电击。 - **实验组**:虽然可以跳过隔板,但它们**不尝试**,而是**被动地忍受电击**,表现出“无助”的行为。 --- ##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多次失败或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放弃尝试和努力。 --- ## 三、习得性无助的机制 - **归因方式**: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而非外部因素。 - **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失去信心。 - **动机减弱**:不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 四、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的表现 - 学生:考试失败后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不再努力学习。 - 职场人士:工作受挫后觉得“我做不好,不如放弃”。 - 病人:长期患病后觉得自己“无药可救”,拒绝治疗。 --- ## 五、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与应用 ### 正面意义: - 帮助我们理解某些人的**消极行为模式**。 - 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应用领域: - **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 **心理咨询**: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 - **企业管理**:防止员工因长期挫折而失去动力。 --- ## 六、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1.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小成功积累自信。 2. **改变归因方式**:将失败看作暂时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 3. **寻求社会支持**:与他人交流,获得鼓励和帮助。 4. **专业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训练等。 ---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具体的实验细节、相关研究文献,或者想了解习得性无助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发展,我可以继续为你补充!
上一篇:
php 不用新变量直接交换现有两个变量的值
下一篇:
用PHP做负载均衡指南
标题录入,一次不能超过6条
返回顶部
留言
留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