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译文
脉象濡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见于寸部,涩脉见于尺部。寸脉微主阳气不足,尺脉涩主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就容易患中风,汗出,并兼见烦躁;阴血虚少,就会见手足厥冷而且身冷怕寒。阳气衰微,就不可用下法,误下就会导致心下痞塞硬满。(124)
动气在脐部右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使体内津液耗竭,导致咽喉和鼻腔干燥,头目眩晕和心中动悸等症状。(125)
动气在脐部左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内拘紧挛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严重,虽然有身体发热,但躺卧仍要蜷缩。(126)
动气在脐部上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掌心烦热,周身体表发凉,热汗自出,并想用水浇淋沐浴等症状。(127)
动气在脐部下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中胀满,突然起立就会头晕目眩,进食就会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心下痞塞等症状。(128)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头轻脚重,汤水不能下咽,躺卧要蜷曲,身体拘急疼痛,下利一天数十次等症状。(129)
各种表有实邪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身体轻微发热,脉搏摸不到,手足厥冷和正当肚脐处发热。(130)
各种虚证,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大渴的证候,如果想喝水的,容易治愈;如果厌恶水的,病情就严重了。(131)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见于寸部,微脉见于尺部。寸脉弦主阳气动于上,尺脉微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患者总想要得到温暖。脉见微和弦都主正虚,正虚的人是不可以泻下的。脉微就会见咳嗽,咳嗽时就会吐涎沫,如果泻下后咳已停止,但因此却会导致下利不止,下利不止就会导致胸中有如虫咬那样的疼痛,稀粥入胃,很快便出,并伴有小便不利,两胁拘紧挛急,气喘呼吸困难,颈背拘紧牵引,双臂麻木不仁,十分寒冷反见汗出,身体发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明,语言絮叨不休等症状,此时反而饮食大增,这就是除中证(也说消中),口中虽还想说话,但舌头已不灵活了。(132)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浮脉见于寸部,数脉见于尺部。寸脉浮主阳气虚弱,尺脉数主阴血不足。浮主阳气虚弱,数主阴虚生热。浮主阳气虚弱,证见自汗出和恶寒;数又主疼痛,并见震颤而寒栗。如果微弱之脉见于关部,就会出现胸下窘急,气喘汗出和呼吸困难,而且在呼吸时胸胁疼痛,并伴见震颤寒栗时而发作,好似疟疾。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因此就导致了脉数,发热,发狂奔跑,如同遇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少腹硬满,小便尿血等症状。(133)
脉见濡和紧,脉濡主卫阳衰微,脉紧主荣阴受寒。阳气衰微,卫分易中风邪,证见发热和恶寒;荣阴受寒,易致胃气虚寒,证见轻微呕吐和心烦。医生误以为有大热,解肌祛邪又发汗,伤阳致虚见烦躁,又兼心下痞满坚硬,表气里气皆虚损,突然起身即头眩,外来邪热在肌肤,郁闷不乐,难安眠。医生不知是胃寒,更有寒邪在关元,技穷术乏无所施,反取冷水浇其身,外邪发热当时罢,却见寒战,重重棉被覆盖严,汗出即见头昏眩,身体肉跳又震颤,小便也觉稍困难。内里寒气因水发,下利清谷不见痊,呕吐剧烈肛脱出,反复颠倒不得安,手足轻度见厥冷,身体发凉内心烦,如果迟迟不救治,丧失机会难追还。(134)
脉见浮而大,浮而有力主邪气实,大而中空主血虚,所谓血虚也就是阴液亏虚。凡是孤阳下陷入阴的,应当出现小便黄赤短涩等,膀胱亦当空虚,现今小便反而畅利,又见大汗出,理应属于卫阳虚微所致,可是实际上却是邪气盛实,于是津液大量外泄,荣血消耗殆尽,证见口中干燥,心烦难以入睡,阴血亏耗,肌肉消瘦,造成了火热煎熬津液的证候。医生反而用猛烈的药物攻伐胃肠,使虚者更加虚。虚阳外脱已为时不远,最终将会泻下积垢如同污泥,随即会死亡。(135)
脉见浮和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而不可以泻下。(136)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主胃受邪,数主脾受伤,但这不是本来的病症,而是医生误用泻下的方法所造成的。荣气和卫气内陷,趺阳脉的数象首先变微,反而仅见浮象的,患者多会出现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脘腹稍舒适等症状。凭什么这样说呢?本来因为数脉主脾被邪气所伤,数象首先变微,因此就知道脾气尚未恢复正常,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舒畅。假如现在数脉变为微象,而浮象仍在,则提示邪气独留胃中,心中就会有饥饿的感觉,但是邪热并不能消化饮食,因此只表现出潮热和口渴的症状。只有当数脉变为迟缓之象,而且这种脉搏次数的前后变化和病情的前后变化相应时,患者才会出现饥饿感,并能正常进饮食。如果数脉仍然时常出现,就会生恶疮。(137)
脉见数象的,如果邪气不去,数象也应持续存在而不应缓解。假如数象出现缓解,就提示邪气留结,正气不能恢复,正气退却于内脏,邪气外浮留滞于肌表皮毛。因此脉见数象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后多会导致心烦和下利不止。(138)
少阴病,脉象浮细无力而软,不可以发汗,这是因为阳气已有损伤的缘故。阳气既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更不可以泻下。(139)
脉见浮大的,应当发汗,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这就是大的错误了。(140)
脉见浮大,心下反而硬满,有邪热深入于脏的,祛邪热时不要使用发汗的方法;邪热弥散于腑的,祛邪热时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小便增多后,就会造成大便干硬。邪热在表的,汗出透彻后,发热就会痊愈。汗出不透彻,就可能出现大便困难。大便困难而兼见脉迟的,还不可以马上用泻法。(141)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在太阳起初得病的时候,用过发汗的方法,但汗出不透彻,于是就使邪气进而转属到阳明,继而见到微微自汗出,不恶寒等。如果太阳经的病症还没有解除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错误的。(142)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43)
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可以泻下。(144)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硬,颈项拘紧不柔和、头目眩晕的,不可以泻下。(145)
凡是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对素来体虚的人也是这样。(146)
病症出现想呕吐的,不可以泻下。(147)
太阳病,有表证没有解除时,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误治。(148)
病症发于阳,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就形成了结胸;病症发于阴,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导致了痞证的形成。(149)
病见脉象浮紧,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表邪乘虚入里,就形成了痞证。(150)
大凡阳气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151)
胃气本来就虚弱的人,用攻泄里热的方法去治疗,多会导致呃逆。(152)
阳衰阴盛,又见大便结硬的,泻下后多可导致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腹部胀满等证。(153)
太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154)
厥阴病所表现的证候是,消渴,自觉逆气上撞心胸,心中疼痛并伴灼热感,有饥饿感但无食欲,勉强进食就会出现呕吐蛔虫的现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下利不止。(155)
少阴病,证见饮食入口后就呕吐,平时总感到心中蕴郁不舒而想呕吐,但又吐不出来,在开始得病的时候,还见到手足寒凉、脉弦迟等证的,这是胸中有实邪的表现,不可以泻下。(156)
伤寒病五六天,未见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弱无力,又见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这是因为阴血已伤,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57)
伤寒病,见发热、头痛和微汗出,如果发汗,就会神志恍惚不能认人;如果用火薰烤,就会导致气喘,不能小便和心腹胀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短气,小便困难,头痛和背部拘紧不柔和;如果加用温针,就会导致鼻衄。(158)
伤寒病,脉见寸关尺三部皆紧,证见恶寒和发热,有的还将会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指脉搏初来时较大,然后逐渐变小,再来时又逐渐增大,这就是厥脉的特征。像这样的患者,证见恶寒,甚至出现微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热象重的,还会出现两眼红赤,脉络增多,视物不明等。如果医生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咽喉溃烂损伤;如果反用泻下的方法,就会导致两目难睁,寒重的会出现大便含有不消化的谷物,热重的会出现大便脓血;如果采用火熏法,就会导致周身发黄;如果使用火熨法,就会导致咽喉干燥。假如小便畅利的,还可以救治;假如小便困难的,就属于危险的证候了。(159)
伤寒病,证见发热、口中喷热气、头痛眼目发黄、鼻衄不可遏止等症,如果贪于饮水的,多会出现呕吐;如果厌恶饮水的,多会伴见厥冷。如果用泻下的方法,就可能出现咽喉生疮,假如又伴见手足温热的,多会出现下重及大便脓血。对于头痛眼目发黄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闭目难睁。对于贪于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多会厥脉,并见声音减弱、咽喉噎塞;如果发汗,就会寒战颤抖,阴阳皆虚。对于厌恶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里寒不想饮食,大便出不消化的谷物;如果发汗,就会口中溃烂,舌上出现白苔,烦躁不安。脉见数实,并伴见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多会出现便血,如果发汗,就会出现小便自利。(160)
得病二三天时,脉象较弱,没有太阳证和柴胡汤证,而见烦躁、心下硬满等,到第四天时,虽然能进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气汤微微和下,使病症稍微得到缓解,到第六天,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小便少的,纵使觉得大便硬而不能排出,这也只是大便初头坚硬,后段多属稀溏,没有完全燥结坚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会使大便溏泻。等到小便畅利,大便才能坚硬,这时才可以攻下。(161)
脏结病,不见阳热证候,没有出现往来寒热,患者反而安静,舌苔水滑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162)
伤寒病,出现严重的呕吐,即使有阳明的证候,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163)
阳明病,只要出现潮热,即使大便轻度干硬的,也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用了。如果患者六七天不大便,怀疑已有燥屎内结,要测知是否确实有燥屎的方法是,给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气汤。汤药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矢气转动的,这就提示已有燥屎内结,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没有矢气转动的,这只是大便初头干硬,后段多会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用攻下的话,多会导致腹中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但是给他喝水以后还会发生呃逆。假使患者后来又重见发热,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转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用小承气汤调和一下也就行了。没有矢气转动的,千万不可以攻下。大承气汤。第一方。(164)
大黄 四两 厚朴 八两,炙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至留取五升,下入大黄,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下入芒硝,再煮一二开。分两次服。出现下利就停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米酒洗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枳实 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伤寒或中风,医生反而误用了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除尽,于是再用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气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这属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二方。(165)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一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下利的病症,出现大脉的,是虚证,这是因为强力泻下的缘故。假设脉见浮革,又伴见肠鸣的,属于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三方。(166)
当归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细辛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通草 二两 芍药 三两 大枣 二十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半天内服完三次。
阳明病,满面通红,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多会导致发热。如果又出现周身发黄的,小便多会不畅利。(167)
阳明病,自觉心下部位硬满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下利始终不止的,是死证;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168)
阳明病,患者见自汗出,如果再发汗,而且患者小便又自利的,这就会造成津液内耗,纵使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应当等到患者有便意的时候,适合用蜜煎方来导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猪胆汁等者可以用来导便。第四方。(169)
食蜜 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铜器中,用小火加热浓缩,应当一直浓缩到像饴糖的状态,并随时搅动,不要使它焦锅,等到可以成型时,两手相并搓成长梃,使它一头尖锐,粗细如手指,长二寸左右。应当趁热的时候迅速制作,冷后就会发硬而不便制作了。把它塞入肛门中,并用手迅速抱紧,等到要大便时就去掉它。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意思,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个的猪胆囊一枚,挤出其中的胆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肠道内。有如吃一顿饭的工夫,就会大便出积存已久的粪便污垢,很有效果。
【相关知识】
伤寒本来人体阳气就偏弱,汗法、下法都会耗伤人体阳气,阳气一不足,气机就更加混乱了。肺气降于右,肺主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动气在右,肺气不能降,又加上用下法耗伤津液,肺气被阻滞不能正常地通调水道,故出现津亏和津行不畅,会出现咽干鼻燥、头目失养则头晕眩、心神失养则心悸。肝气升于左,肝主四肢,主筋,肝脉行于两胁及小腹,动气在左,又用下法,肝气不畅,则腹部拘急、四肢麻木震颤。动气在上,气机不得下,用下法后,阳气及津液随之下行,造成机体气阴两虚,故有虚热汗出。动气在下,气机不能升,再用下法,则气机愈加不能上行,瘀滞于下焦,故出现腹胀、水谷下行、心下痞满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