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
257 0 0 0 封面图
标签: 豪放诗词 关于战争的古诗
上一篇: 石壕吏
下一篇: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0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句: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句:指作者南归前统率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燕兵,此处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银胡䩮(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一说娖为谨慎貌,胡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汉,代指宋。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晋杜预注:“金仆姑,矢名。”

⑺髭(zī)须: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⑼东家:东邻。种树书:研究栽培树木的书籍。此喻退休归耕农田。
0 译文
有位客人慷慨激昂地谈论功名,便回想起年轻时候的事,用游戏心态写下这首词。

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敌人的包抄。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我军勇气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万箭齐发射向敌巢。

追忆着往事,难平翻滚的心潮,感叹着今天,不禁满腹牢骚。春风纵然能将世间万物染绿,却无法染黑是的白须多么令人伤悼。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
0 赏析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