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注释
①磨盾鼻:盾鼻指盾牌的把手,在盾鼻上磨墨,喻在军中作檄文。《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载,荀济知梁武帝萧衍有远大的志向,然而负气不服,曾对人说:“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②龙蛇:形容草书笔势凤舞。③“铁马”二句: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有叠层的大船,多作为战船。④猿臂故将军:指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个子很高,猿臂,善长射箭。落职在家时,到山里打猎,回来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酒,拦下了李广。李广的随从曰:“故李将军。”尉仍不准其夜行。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匈奴惧怕他,称其为“飞将军”,避之数年。然而各位将领及李广手下的军吏士卒很多人都因功封侯,李广却终身未封。⑤功级:古时以斩敌首级计功,故称功级。⑥茶经:唐陆羽酷爱茶,著有《茶经》。香传:《宋史《艺文志》载,《天香传》一卷,丁谓撰。⑦榆塞:北方关塞。《汉书《韩安国传》:“累石为城,树榆为塞。”⑧花间集:唐五代词集,赵崇祚编,收录温庭筠以下十八人五百余首词,多情爱相思、离愁别绪之作。⑨“臣之”二句:《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0
赏析
刘克庄年轻的时候,曾一度参加过防御金兵入侵的战争,然而金兵退去之后却遭到忌害,被迫调离。那段充满激情的生活,令他回忆无穷。在这首《满江红》的上片,他描绘了自己早年参军时的壮怀激烈的表现,与下片梦想失落后闲居无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篇两句即用倒装,描写自己刚参加军队时雄姿英发的形象。那时候,词人身披“金甲”,手执武器,在辕门口站立,精神抖擞,气宇轩昂,从内到外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为自己可以杀敌报国而觉得无限光荣的心情。在军中,也曾草檄过讨伐敌人的军书,这里他用荀济欲于“盾鼻上磨墨”檄梁武帝的典故,表现书生从戎的豪情。“龙蛇犹湿”将词人的才气纵横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铁马”两句化用陆游的诗句,然而内容却是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拂晓突袭,还是夜里抢渡,在词人的笔下写来,显得声势浩大、气魄非凡,充满了高昂的抗金激情。这两句对仗工整,读来铿锵激越、掷地有声。然而结片词气却陡转急下,将所有的豪迈收起,化做满纸苍凉。他以李广讨伐匈奴有功,却至死未能封侯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徒有抗金志向,却最终无法实现理想、未能建功立业的心境。“谁怜”二字,语含悲愤,感慨万千。
下片抒归隐情怀。在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隐逸只是入世的一个补充,往往仕途不畅,才要隐居显志。归隐亦是报国理想失落后不得已的选择。虽然表面上很豁达从容,然而骨子里却透露出愤懑之情与不平之气。平生写就的平戎对策、从军诗篇,如今都零落散尽;时常把玩的书籍都是《茶经》《香传》之类的闲逸之书;而自己教导子孙,不是仕途经济,而是吟咏《花间集》。一系列行为把被罢官废退后万念俱灰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这些都只不过是反语而已。我们从题序的“忽动从戎之兴”中,从“今何及”的悲叹之中便可以知道,“慵收拾”的正是自己最珍爱的,他怕人谈及的“榆塞事”,也恰恰是自己最关切的。只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才被无奈地搁置到了一边。在结尾借烛之武怨郑文公未能及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郁,这也与题序相切合。
刘克庄的词继承了辛派词的风格特征,喜用典,而善发议论。这首词将爱国之情与豪放风格很好地结合起来,苍凉大气,意韵沉雄。清李调元以为“有敲碎唾壶,旁若无人之意”(《雨村词话》卷三),评点极为到位。(常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