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刘克庄
306 0 0 0 封面图
标签: 宋词精选 端午节古诗
上一篇: 夜合花
下一篇: 宴清都
0 注释
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结束:妆束、打扮。
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角黍:粽子。
“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0 译文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0 赏析
此词为叙写端午民俗,凭吊屈原之作。上片写端午民俗。“深院”三句写红艳的榴花开放,突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春来了,如春的少男少女也出来了,以此点染节日喜庆气氛。“清暑”二字则又写出端午节暑而不热,暑而风清的气候特点。“儿女”三句写端午风俗以及端午节人们的装饰打扮。“老大”四句重点描述了年轻人龙舟竞渡的场景。“灵均”三句赞美屈原的高风亮节和超群脱俗的高尚品格。“谁信”三句辞意顿折,借“谁信”二字表达一种出乎意料,难以置信的惋叹。“把似”四句以谐谑方式,提出了词人一反民俗传统的看法,诗魂屈原今日醒来,定以为当年醉死会比今日少痛苦。词人在上片表现得心态平和,描述冷静,到了下片情绪急转直下,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
T:0.013230s,M:306.73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