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 苏洵
163 0 0 0 封面图
标签:
上一篇: 再和昌国游洞庭西山诗八首·其六·左神道中
下一篇: 邢丽文顾访小斋话旧
0 注释
[1]丰犒而优游之:用丰厚的犒赏让士兵得以悠闲自在的休息。 
[2]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 
[3]邓艾:三国时魏将。魏景元四年(263),邓艾秘密地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军攻打蜀国。士兵们被用绳子拴住送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包住身体,从山顶滑下。详见《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4]刘禅:蜀国后主。他在魏邓艾大军抄过险路来袭击时仓皇出降。
0 译文
w
0 赏析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的结构,初看颇为特别,茅坤就指出它“一段段自为支节……非通篇起伏开阖之文也”(《苏文公文钞》卷七)。的确,文章的每一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似乎并无多大联系。但仅作如是观是不够的。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极多,左萦右拂,一节未了,又生一枝。初读似觉各节互不相联,枝叶横生,意多词杂;多读几遍,便会觉得它首尾相应,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如引线穿珠一般。本文首段论治心,二、三、四段论养士,五、六两段论审势,七段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一段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正如吴楚材、吴调侯所指出的,本文“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古文观止》卷十)。

这篇文章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深刻的启示。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尚)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苏洵还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蜥蜴)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但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赤臂握剑,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身穿铠甲睡大觉,小孩子也敢弯弓而射之。武器只有与具有旺盛斗志的人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第三是战争中的阴长、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具体来说,暴短就是“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阴长就是“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矮墙)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苏洵《法制》)。暴短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大意而落入圈套。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试)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不难看出,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

读此文,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在散文中运用排偶句,“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不仅吸收了骈文音调铿锵、形式优美的特点,而且排偶句和长短句交替互用,又有连类引发、一气贯注的效果。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排偶句却有十余处之多。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眨眼)”,“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样的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苏文公文钞》卷七),就是针对文中大量的排偶句而言的。这些句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