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注释
楚老 chǔ lǎo
(1).《汉书·两龚传》载, 王莽 篡 汉 , 龚胜 耻事二姓,坚不应 莽 征,绝食死,“有老父来弔,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龚生 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此老父隐居 彭城 ,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引为典。《初学记》卷十七引 晋 谢万 《八贤楚老颂》:“ 楚老 潜一,寂翫无为,含真内外,载戢羽仪。”《世说新语·文学》“ 谢万 作《八贤论》”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万 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谓 渔父 、 屈原 、 季主 、 贾谊 、 楚老 、 龚胜 、 孙登 、 嵇康 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楚老 相逢,泣将何及!” 倪璠 注:“《徐州先贤传》:‘ 楚老 , 彭城 之隐人也。’…… 楚 老,谓 汉 世弔 龚胜 者也。”
(2).泛指 楚 地父老。 唐 李白 《赠徐安宜》诗:“ 白田 见 楚 老,歌咏 徐安宜 。” 王琦 注:“ 楚 老, 楚 地父老也。”
(3). 宋 王安石 自称。 宋 王安石 《定林寺》诗:“众木凛交覆,孤泉静横分。 楚 老一枝筇,於此傲人羣。”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 王荆公 每自称 楚 老,初不见其用处,及观其作《定林》诗云:‘ 楚 老一枝筇,於此傲人羣。’又作《公闢枉道过访》诗云:‘旧事 齐 儿应共识,新篇 楚 老得先知。’方知此‘ 楚 老’,乃 荆公 自谓耳。” ——《漢語大詞典》
相逢 xiāng féng
彼此遇见;会见。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宋 王易简 《水龙吟》词:“看明璫素袜,相逢憔悴,当应被,薰风误。”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举世无知音,今夕相逢,岂天假真缘耶。” ——《漢語大詞典》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泪
「泪 」的异体字。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使满,斟酒:~上一杯酒。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姓。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名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蔬菜、果實外的薄皮。
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
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動
穿。
《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覆蓋。
《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倚靠。
《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
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片 piàn/piān《國語辭典》
片 [ piàn ]
名
薄而扁平的東西。如:「肉片」、「洋鐵片」。量詞:➊ 計算薄而成片的東西的單位。如:「一片樹葉」、「兩片土司」。➋ 計算地面物的單位。如:「一片樹林」、「門前兩側各有一片草地。」印有姓名或可供通信的紙片。如:「名片」、「明信片」。二一四部首之一。
動
將厚物以刀橫著或斜著切成薄片狀。如:「片肉」。
《老殘遊記·第六回》:「我們那裡有人送的兩隻山雞,都已經片出來了。」
形
微少的。如:「片簡殘牘」、「隻字片語」。
唐·韓愈〈贈徐州族姪〉詩:「一名雖云就 ,片祿不足充。」
單一的。如:「片面」。
《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短暫的。如:「片刻」、「片晌」。
片 [ piān ]
名
扁平的東西。如:「相片兒」、「唱片兒」、「畫片兒」、「電影片兒」。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事物的称号。如:「地名」。
《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声誉。如:「盛名」、「令名」。表示概念的名称。
《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动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形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薄宦 bó huàn
卑微的官职。有时用为谦辞。 晋 陶潜 《尚长禽庆赞》:“ 尚子 昔薄宦,妻孥共早晚。” 逯钦立 注:“薄宦,作下吏。” 唐 高适 《鉅鹿赠李少府》诗:“ 李侯 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宋 王安石 《和君叔怀灊楼读书之乐》:“聊为薄宦容身者,能免高人笑我不?”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我昔弱龄今有鬚,君亦蹉跎四十餘。薄宦千里不快意,一官仍拥青氊居。”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
《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完畢、完成。
《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
《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黜退。
《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病癒。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副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
《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太、甚。
《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隨後、然後。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一定、必定。
《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助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
《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
《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歎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
《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
同「哎 」。
代
此、如此。
《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知非 zhī fēi
(1).五十岁的代称。《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 白居易 《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钮琇 《觚賸·除夜觇士》:“﹝ 陈楚产 ﹞齿踰知非,始补弟子员。”
(2).省悟以往的错误。 唐 赵嘏 《东归道中》诗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宁调元 《东蜕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遥想待他年。” ——《漢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