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184 0 0 0 封面图
标签: 关于战争的古诗
上一篇: 《吕氏春秋》读后感——胡适读《吕氏春秋》
下一篇: 灞陵行送别
0 注释
西江月: 词牌名,原唐 教坊曲,用作 词调。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 方圆五百里。

旌旗(jīng qí)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 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ī)然: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森严壁垒 :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黄洋界:井冈山 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 八面山、双马石、 朱沙冲、 桐木岭。

宵 遁(dùn):指敌人乘夜逃跑。
0 译文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0 赏析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敌我双方态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单刀直入,展现出战火纷飞的现场。旌旗和鼓角都是古代用于指挥战斗、激扬军威的器具,如“陷敌挫金鼓,摧锋扬旆旌”(南朝梁刘峻《边塞》);“旌旗荡野塞云开,金鼓连天朔雁回”(明谢榛《塞上曲》)。毛泽东在“旌旗”“鼓角”之前分别冠以“山下”“山头”,点明这是一场山地保卫战。句尾分别续以“在望”和“相闻”两个动词,更让人仿佛放眼战场,耳闻杀声。“敌军围困万千重”,反映出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而“我自岿然不动”,生动刻画出井冈山军民临危不惧、从容应敌的英雄风貌。

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词的下阕则指明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属纪实描写。“壁垒”指严密牢固的工事。“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庄重雄浑,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巧妙地渲染出那门迫击炮退敌的情节。“敌军宵遁”与“敌军围困万千重”形成鲜明对照。毛泽东没有铺陈细节,以战斗的结局收尾,点到为止,力透纸背,从而更发挥了小令的特点。
T:0.013347s,M:354.86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