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赏析
此组《 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 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 湘沅、巴渝时期所作 《踏歌词》、《 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 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 《竹枝词》与 《杨柳枝词》的区别:" 《竹枝》泛咏风土, 《柳枝》专 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 洛阳金谷园、 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 二京时期所作。第一首表明刘禹锡一贯持有的发展 创新观念。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名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 世事无常之意。第七首以杨柳见证汉之兴亡。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第九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 《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 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 必歌 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 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 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 屈原的创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