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气 评论
荀况 (34) (先秦诗人)
仲尼 352
儒效 292
王制 296
富国 338
王霸 293
君道 286
臣道 284
致士 318
议兵 265
强国 301
天论 280
正论 323
礼论 326
乐论 290
解蔽 305
正名 287
性恶 302
君子 296
成相 290
285
大略 275
宥坐 427
子道 285
法行 449
哀公 298
尧问 285
非相 295
荣辱 491
不苟 309
致士 262
大略 239
修身 314
劝学 311
1 荀况简介 1833 0 0 0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他还游说于秦国,并在楚国做过兰陵令,最终老死于兰陵。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等。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时代,他对儒家、道家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批判地吸取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礼”论。他说:“礼者,法之大分”,在“礼”中增加了“法”的内容,为新兴封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哲学上,他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并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知能必须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把“行”视为检验“知”的标准。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否认人的先验道德,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礼义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


从以上观点出发,荀况在教育方面的主张主要有:①关于教育目的,荀况从教育在改变人的性质和安邦治国的重大作用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士、君子、圣人,而以培养圣人为最高目的。②关于教育内容,荀况主张学习《诗》、《书》、《礼》、《乐》、《春秋》等,尤其注重《礼》。③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学思兼顾,专心致志,全面彻底。④在德育上,荀况特别注重习礼和讲孝悌,并提出以参验反省、择善而从、积善成德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⑤在教育方法上,荀况特别强调“师法”问题。他把天地君亲师并提,把教师看做是礼的化身,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指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同时,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况以其人性学说和唯物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他的尊师学说,在战国末期和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遗著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共32篇。
T:0.010428s,M:251.37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