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气 评论
李贺
(140首诗词) (唐朝诗人)
自昌谷到洛后门
243 次浏览
石城晓
235 次浏览
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242 次浏览
少年乐
280 次浏览
河阳歌
291 次浏览
瑶华乐
293 次浏览
题赵生壁
311 次浏览
兰香神女庙
294 次浏览
汉唐姬饮酒歌
275 次浏览
新夏歌
318 次浏览
相劝酒
306 次浏览
昌谷诗
308 次浏览
梁台古愁
282 次浏览
春归昌谷
289 次浏览
春怀引
274 次浏览
神仙曲
274 次浏览
神弦别曲
268 次浏览
日出行
292 次浏览
京城
282 次浏览
静女春曙曲
289 次浏览
钓鱼诗
288 次浏览
谣俗
286 次浏览
堂堂
268 次浏览
走马引
298 次浏览
莫愁曲
294 次浏览
摩多楼子
347 次浏览
长平箭头歌
298 次浏览
过华清宫
321 次浏览
秦宫诗
300 次浏览
荣华乐
300 次浏览
昌谷读书示巴童
304 次浏览
拂舞歌辞
285 次浏览
吕将军歌
292 次浏览
仙人
289 次浏览
贾公闾贵婿曲
294 次浏览
猛虎行
444 次浏览
贵公子夜阑曲
278 次浏览
大堤曲
296 次浏览
美人梳头歌
277 次浏览
黄家洞
293 次浏览
长歌续短歌
313 次浏览
帝子歌
339 次浏览
沙路曲
310 次浏览
古悠悠行
284 次浏览
贝宫夫人
292 次浏览
还自会稽歌
284 次浏览
上之回
312 次浏览
神弦曲
294 次浏览
送沈亚之歌·并序
292 次浏览
将发
295 次浏览
咏怀二首
310 次浏览
出城
299 次浏览
巫山高
293 次浏览
追和柳恽
287 次浏览
黄头郎
290 次浏览
追和何谢铜雀妓
275 次浏览
贵主征行乐
270 次浏览
屏风曲
274 次浏览
题归梦
284 次浏览
公无出门
310 次浏览
唐儿歌
300 次浏览
287 次浏览
湘妃
317 次浏览
开愁歌
283 次浏览
难忘曲
276 次浏览
伤心行
278 次浏览
铜驼悲
326 次浏览
残丝曲
284 次浏览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291 次浏览
绿章封事
280 次浏览
王濬墓下作
307 次浏览
官街鼓
292 次浏览
三月过行宫
267 次浏览
昆仑使者
279 次浏览
洛姝真珠
319 次浏览
宫娃歌
274 次浏览
艾如张
280 次浏览
公莫舞歌
295 次浏览
江楼曲
298 次浏览
平城下
293 次浏览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276 次浏览
夜坐吟
284 次浏览
牡丹种曲
312 次浏览
赠陈商
283 次浏览
绿水词
281 次浏览
后园凿井歌
303 次浏览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313 次浏览
感春
287 次浏览
溪晚凉
236 次浏览
崇义里滞雨
235 次浏览
江南弄
257 次浏览
神弦
242 次浏览
蜀国弦
247 次浏览
感讽五首
253 次浏览
南园十三首·其九
249 次浏览
五粒小松歌
245 次浏览
苏小小墓
256 次浏览
示弟
232 次浏览
北中寒
240 次浏览
休洗红
235 次浏览
恼公
241 次浏览
致酒行
287 次浏览
浩歌
233 次浏览
夜饮朝眠曲
240 次浏览
湖中曲
247 次浏览
白虎行
228 次浏览
月漉漉篇
241 次浏览
花游曲
235 次浏览
梁公子
223 次浏览
感讽六首 其一
237 次浏览
将进酒
292 次浏览
七夕
281 次浏览
春坊正字剑子歌
290 次浏览
高轩过
308 次浏览
淮中晚泊犊头
306 次浏览
雁门太守行
340 次浏览
致酒行
320 次浏览
李凭箜篌引
304 次浏览
秦王饮酒
305 次浏览
野歌
289 次浏览
马诗
323 次浏览
感讽
287 次浏览
金铜仙人辞汉歌
361 次浏览
老夫采玉歌
294 次浏览
苦昼短
277 次浏览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286 次浏览
天上谣
282 次浏览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292 次浏览
秋来
301 次浏览
南园十三首
323 次浏览
罗浮山父与葛篇
353 次浏览
梦天
307 次浏览
南山田中行
324 次浏览

李贺简介 (0)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1]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2]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3]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4-6]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