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礼】 谓有文化,知礼法。<br /> 【知书识字】 谓有文化修养。<br /> 【知书识礼】 同“知书达礼”。<br /> 【知过必改】 知道自己有过失,就一定改正。<br /> 【知章知微】 同“知微知彰”。<br /> 【知情达理】 懂得人情,明达事理。<br /> 【知情识趣】 懂情意,善体贴。<br /> 【知雄守雌】 道家提倡的一种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br /> 【知无不言】 只要知道,就没有不说出来的。<br />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br /> 【知无不为】 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br /> 【知无不尽】 犹言知无不言。<br /> 【知微知章】 见“知微知彰”。<br /> 【知微知彰】 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徵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br /> 【知荣守辱】 道家提倡的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br /> 【知难而退】 ①谓作战时应见机而动,如果力不能克则应退却,以免受损失。 ②泛指因遇困难而退缩。<br /> 【知难而进】 知道有困难,仍然勇往直前。<br /> 【知小言大】 见“知小谋大”。<br /> 【知小谋大】 谓见识短浅而图谋大业。古以为致祸之原。<br /> 【短刀直入】 比喻开门见山,直截爽快。<br /> 【短小精悍】 ①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br /> 【短中取长】 谓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br /> 【短吁长叹】 见“短叹长吁”。<br /> 【短吃少穿】 谓衣食困乏。<br /> 【短见薄识】 见识浅短。<br /> 【短兵相接】 ①敌我逼近,用短兵器交战。②比喻面对面的激烈斗争。<br /> 【短绠汲深】 《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郭象注:“绠,汲索也。”后以“短绠汲深”比喻才力不称。<br /> 【短寿促命】 短命早死;要命。<br /> 【短叹长吁】 不停地叹气。<br /> 【短褐不全】 见“短褐不完”。<br /> 【短褐不完】 连粗布短衣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穷苦。<br /> 【矮人看场】 同“矮子看戏”。<br /> 【矮人看戏】 见“矮子看戏”。<br /> 【矮人观场】 同“矮子看戏”。<br /> 【矮子看戏】 喻己无所见而随声附和。<br /> 【矮子观场】 同“矮子看戏”。<br /> 【矫世厉俗】 见“矫世励俗”。<br /> 【矫世励俗】 改正世风,激励世俗。<br /> 【矫世变俗】 谓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br /> 【矫尾厉角】 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 角。<br /> 【矫枉过正】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br /> 【矫枉过直】 同“矫枉过正”。<br /> 【矫枉过中】 同“矫枉过正”。<br /> 【矫枉过当】 同“矫枉过正”。<br /> 【矫国革俗】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br /> 【矫情干誉】 故违常情,以求美誉。<br /> 【矫情饰貌】 掩盖真情,虚饰外表。<br /> 【矫情镇物】 故意抑制情感,表示镇定,使人不测。<br /> 【矫揉造作】 故意做作,极不自然。<br /> 【矫矫不群】 卓异出众。<br /> 【禾黍之悲】 对故国破败的哀伤。<br /> 【禾黍之伤】 对昔日宫室胜景如今已成为庄稼地而发出的慨叹。<br /> 【禾黍故宫】 宫室成了农田,长满禾黍。谓故国破败或胜景废弛。<br /> 【秀才人情】 见“秀才人情纸半张”。<br /> 【秀外惠中】 容貌秀美,资质聪明。<br /> 【秀外慧中】 见“秀外惠中”。<br /> 【秀出班行】 在同辈中最为杰出。<br /> 【秀而不实】 ①《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 者有矣夫!’”邢?疏:“此章亦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言万物育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后以喻资质聪颖而不幸早死,或才能出众而功业不就。②犹言华而不实。谓虚有其表。<br /> 【秀色可餐】 形容秀美异常。<br /> 【秀色堪餐】 犹言秀色可餐。<br /> 【私心自用】 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br /> 【私心妄念】 犹言私心杂念。<br /> 【私心杂念】 指为个人或小集团打算的各种想法。<br /> 【私相授受】 指暗地里的互相授受。<br /> 【私淑弟子】 指未当面受业的弟子。<br /> 【私情密语】 秘密的情话。<br /> 【私谐欢好】 谓男女间非明媒正娶而发生关系。<br /> 【私盐私醋】 比喻不敢公开见人的事情。<br /> 【秉公任直】 持心公正,处事正直。<br /> 【秉公灭私】 主持公道,灭除私念。<br /> 【秉文兼武】 犹言能文能武。<br /> 【秉文经武】 执掌文事,经营武备。<br /> 【秉正无私】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br /> 【秉要执本】 掌握要旨和根本。<br /> 【秉钧持轴】 执政掌权。<br /> 【秉钧当轴】 犹言秉钧持轴。<br /> 【秉节持重】 保持节操,谨慎稳重。<br /> 【秉烛夜游】 持烛夜游。谓须及时行乐。<br /> 【秉烛待旦】 执烛以待天明。言心情迫切,夜不能寐。<br /> 【秕言谬说】 错误的言论。<br /> 【秋水伊人】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后以“秋水伊人”谓对景怀人。<br /> 【秋水盈盈】 见“秋波盈盈”。<br /> 【秋月春花】 秋夜的月,春日的花。比喻良辰美景。<br /> 【秋月春风】 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br /> 【秋波盈盈】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br /> 【秋後算账】 本谓秋收后结算账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对反对自己的一方进行 清算处理。<br /> 【秋风纨扇】 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喻女子色衰失宠。<br /> 【秋风扫叶】 比喻威力大、气势猛。<br /> 【秋风扫落叶】 见“秋风扫叶”。<br /> 【秋风过耳】 像秋风从耳边吹过。比喻漠不关心、毫不在意。<br /> 【秋风团扇】 见“秋风纨扇”。<br /> 【秋高马肥】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br /> 【秋高气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br /> 【秋高气爽】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语本唐杜甫《崔氏东山草 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br /> 【秋高气肃】 见“秋高气爽”。<br /> 【秋毫之末】 秋日禽兽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br /> 【秋毫不犯】 同“秋毫无犯”。<br /> 【秋毫勿犯】 同“秋毫无犯”。<br /> 【秋毫无犯】 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多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 线。<br /> 【秋豪之末】 见“秋毫之末”。<br /> 【秋实春华】 比喻德行和才华。<br /> 【科第出身】 同“科甲出身”。<br /> 【科头赤足】 见“科头跣足”。<br /> 【科头徒跣】 见“科头跣足”。<br /> 【科头袒体】 谓不戴冠帽不束带。<br /> 【科头跣足】 露着头,赤着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本作“科头徒跣”, 后亦作“科头赤足”。<br /> 【科头裸身】 谓光头露体。<br /> 【科头箕踞】 露着头,两脚张开而坐。多指一种纵恣轻慢的态度。<br /> 【秦女楚珠】 比喻次要的东西胜过主要的东西。<br /> 【秦庭之哭】 春秋时,吴国进攻楚国,楚臣申包胥奉命到秦国求援,在秦庭 倚墙而哭,历七日夜哭声不绝,秦王遂出兵援楚。见《左传?定公四年》。后用为乞求别人援救之典。<br /> 【秦庭朗镜】 传说秦始皇有镜,能照见人肠胃五脏等。见《西京杂记》卷三。 后因以“秦庭朗镜”比喻明于审案的官吏。<br />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br /> 【秦晋之盟】 见“秦晋之好”。<br /> 【秦智虞愚】 春秋时百里奚为虞大夫,无所作为,虞亡入秦,与蹇叔、由余 等共辅穆公建立霸业。见《史记?秦本纪》。后以“秦智虞愚”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br /> 【秦筝赵瑟】 秦国的筝和赵国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br /> 【秦楼楚馆】 指妓院。<br /> 【秦楼谢馆】 见“秦楼楚馆”。<br /> 【秦诿楚?】 形容办事不负责,相互扯皮。诿,推委;?,推辞。<br /> 【秦树楚天】 秦地的树和楚地的天。形容道路远隔。<br /> 【秦镜高悬】 比喻官吏断案公正严明。<br /> 【秦鬟妆镜】 比喻山明水秀、风光佳丽的地方。秦鬟,指浙江秦望山。妆镜, 指绍兴鉴湖。<br /> 【秣马利兵】 喂饱战马,磨快兵器。谓做好作战准备。<br /> 【秣马脂车】 ①喂饱马,给车轴涂好油脂。指准备作战。②指准备好交通工 具。<br /> 【秣马厉兵】 见“秣马利兵”。<br /> 【秤不离铊】 秤和砣原为一整套衡具,喻事物之相联系者不可使其分离。<br /> 【秤薪量水】 谓勤俭持家。<br /> 【移山拔海】 移动山岳,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br /> 【移山回海】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br /> 【移山造海】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 量和气魄。<br /> 【移山倒海】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旧时常用以形容神仙法术的灵妙,今常 用以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br /> 【移山填海】 ①移动山岳,填平大海。谓仙术法力高超。②现多用以比喻人 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br /> 【移山跨海】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br /> 【移山竭海】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br /> 【移天易日】 比喻盗弄政权。<br /> 【移天徙日】 见“移天易日”。<br /> 【移日卜夜】 谓昼夜相继。<br /> 【移有足无】 谓用多馀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br /> 【移形换步】 犹言移步换形。形容变化多端。<br /> 【移孝作忠】 同“移孝为忠”。<br /> 【移孝为忠】 谓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语出《孝经?广扬名》:“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br /> 【移花接木】 ①指嫁接花草树木。②比喻暗用手段,以伪易真。<br /> 【移步换形】 ①移动脚步,情景也随之变换。形容景色变化多端。②比喻逐 步起着变化。<br /> 【移东换西】 比喻缺乏守一持?的钻研精神。<br /> 【移东就西】 彼此随时挪易。指只求于应付一时,不作经久的打算。<br /> 【移东补西】 见“移东就西”。<br /> 【移易迁变】 迁移变化。<br /> 【移的就箭】 移动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迁就。<br /> 【移星换斗】 形容法术神妙或手段高超。<br /> 【移风平俗】 转变风气,整顿习俗。<br /> 【移风改俗】 同“移风易俗”。<br /> 【移风易尚】 同“移风易俗”。<br /> 【移风易俗】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br /> 【移风革俗】 同“移风易俗”。<br /> 【移风振俗】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br /> 【移风崇教】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br /> 【移宫换羽】 亦作“移商换羽”。①谓乐曲换调。“宫”、“商”、“羽” 均为古代乐曲五音中之音调名。②比喻事情起了变化。③比喻随声附和。<br /> 【移根换叶】 比喻彻底变换处境。<br /> 【移根接叶】 喻指牵引媒介。<br /> 【移气养体】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自范之 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孙?疏:“夫居足以移易人之气,所养足以移易人之体。”<br /> 【移国动众】 动摇国基及民心。<br /> 【移船就岸】 移动船身靠岸。比喻就范。<br /> 【移商换羽】 见“移宫换羽”。<br /> 【移情遣意】 变易情志,消遣烦闷。<br /> 【移缓就急】 放开缓办的事,去做急于要办的事。<br /> 【移樽就教】 端着酒杯移坐到别人席上共饮,以便请教。亦指主动地前去向 人请教。<br /> 【移?就教】 见“移樽就教”。<br /> 【稍安毋躁】 暂且耐心等待一下,不要急躁。<br /> 【稍逊一筹】 比较起来,略微差一些。<br /> 【稍纵即逝】 稍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br /> 【稍纵则逝】 见“稍纵即逝”。<br /> 【稍关打节】 指暗中贿赂,拉关系,说人情。也称通关节。<br /> 【稍黩筐篚】 谓颇贪财物。黩,贪黩不厌;筐篚,盛器,用以比喻财礼。<br /> 【程式动作】 戏剧术语。指经过艺术夸张、提炼加工而定型的规范化、格式 化的表演动作。如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出场时整冠理髯,哀痛时扬袖,以及大将出征前“起霸”,策马奔驰时“趟马”等。<br /> 【程?之学】 指宋代程颢、程颐、?熹的理学。<br /> 【程?理学】 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熹的理学。参见“程?学派”。<br /> 【程?学派】 宋代理学的主要派别。首创者为北宋程颢、程颐,集大成者为 南宋?熹。他们提倡性理,认为理为宇宙之本原,人性为理的体现。主张为学之道在“穷天理,去人欲”,其方法为“居敬穷理”,既作“敬”的修养功夫,又穷天下万物之理以致知。因为他们的学说基本一致,后人称之为程?学派,也称程?理学。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该学派曾长期保持思想上的统治地位。<br /> 【程门立雪】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见《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后因以“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典故。<br /> 【程门度雪】 见“程门立雪”。<br /> 【程门飞雪】 见“程门立雪”。<br /> 【稀奇古怪】 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br /> 【稗耳贩目】 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br /> 【稗官小说】 即野史小说,街谈巷说之言。<br /> 【稗官野史】 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br /> 【稔恶不悛】 长期作恶而不悔改。 <br />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