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由命】 同“听天任命”。谓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br /> 【听天任命】 谓听凭命运摆布,不作主观努力。<br /> 【听天安命】 见“听天由命”。<br /> 【听天委命】 见“听天任命”。<br /> 【听其自便】 听凭其任意行动。<br /> 【听其自然】 任凭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变化,不加干涉。<br /> 【臣心如水】 ①谓为臣者廉洁奉公,心清如水。②用为清静自如之喻。<br /> 【臣门如市】 语出《汉书?郑崇传》。喻车马盈门,谒见奔走者甚多。<br /> 【卧不安枕】 见“卧不安席”。<br /> 【卧不安席】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重重。<br /> 【卧冰求鲤】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王祥?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 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事亦见《晋书?王祥传》。又记王延为继母叩凌求鱼,楚僚为继母卧冰求鱼,故事略同。后遂以“卧冰求鲤”为孝亲的典实。亦省作“卧冰”。<br />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同“卧榻之侧,岂容鼾睡”。<br />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同“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br /> 【卧榻之侧】 床铺旁边。比喻距离很近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br /> 【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见“卧榻之侧,岂容鼾睡”。<br />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类说》卷五三引宋杨亿《谈苑》:“开宝中王师 围金陵,李後主遣徐铉入朝,对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后因用以为典,常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鼾,也写作“酣”。<br /> 【卧榻岂容酣睡】 见“卧榻之侧,岂容鼾睡”。<br /> 【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 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br /> 【临川羡鱼】 见“临河羡鱼”。<br /> 【临水登山】 游览山水名胜。亦指长途跋涉。<br /> 【临水楼台】 犹言近水楼台。<br /> 【临文不讳】 谓作文时,不须避讳。<br /> 【临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br /> 【临危不苟】 见“临难不苟”。<br /> 【临危不挠】 临危不屈。形容英勇坚贞。<br /> 【临危不惮】 见“临危不惧”。<br /> 【临危不惧】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br /> 【临危不顾】 谓遇到危难毫不顾惜生命。<br /> 【临危制变】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br /> 【临危受命】 谓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br /> 【临危致命】 谓遇到危难肯豁出生命。语本《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 见得思义。”<br /> 【临危授命】 面对危难时勇于献身。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 危授命。”<br /> 【临别赠言】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进忠告。<br /> 【临别赠语】 见“临别赠言”。<br /> 【临事而惧】 谓遇事谨慎戒惧。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 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br /> 【临事制变】 见“临机制变”。<br /> 【临河欲鱼】 同“临河羡鱼”。<br /> 【临河羡鱼】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br /> 【临河羡鱼】 见“临河羡鱼”。<br /> 【临军对阵】 指战场上对峙交锋。<br /> 【临军对垒】 见“临军对阵”。<br /> 【临阵脱逃】 临作战时逃跑。亦喻事到临头畏缩逃避。<br /> 【临阵磨枪】 到了阵前才磨枪。喻事到临头,方作准备。<br /> 【临时抱佛脚】 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谓年老 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br /> 【临财不苟】 谓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语出《礼记?曲礼上》: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br /> 【临崖失马】 喻临到危险不能及时回头。<br /> 【临崖勒马】 喻临危时能及时悔悟回头。<br /> 【临深履冰】 见“临深履薄”。<br /> 【临深履尾】 语出《诗?小雅?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易 ?履》:“履虎尾,?人,凶。”后以“临深履尾”喻危险恐惧。<br /> 【临深履薄】 《诗?小雅?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br /> 【临渴穿井】 临到渴时方才凿井。比喻平时无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语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後药之,乱已成而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br /> 【临渴掘井】 见“临渴穿井”。<br /> 【临渊结网】 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采取措施。<br /> 【临渊羡鱼】 见“临河羡鱼”。<br /> 【临锋决敌】 谓面对兵锋与敌决胜。<br /> 【临敌卖阵】 临阵杀敌时,逃离战场。<br /> 【临潼斗宝】 古代故事。其事不见史载,元杂剧中所及,以《临潼斗宝》较 为完整。内容为春秋时秦穆公设谋邀请十七国诸侯至临潼赴会,各出传国之宝比斗,楚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后因用以借指夸富斗奢、争强赌胜的行为。<br /> 【临机立断】 犹言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br /> 【临机制胜】 抓住机会,以谋略取胜。<br /> 【临机制变】 犹言临机应变。<br /> 【临机能断】 见“临机立断”。<br /> 【临机设变】 见“临机制变”。<br /> 【临机辄断】 见“临机立断”。<br /> 【临机应变】 谓掌握时机灵活地应付变化的情势。<br /> 【临难不苟】 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 免。”<br /> 【临难不屈】 犹言临危不惧。<br /> 【临难不恐】 见“临难不惧”。<br /> 【临难不避】 危难之时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br /> 【临难如归】 犹言视死如归。<br /> 【临难不慑】 见“临难不惧”。<br /> 【临难不惧】 面对危难,毫不恐惧。<br /> 【临难不顾】 见“临危不顾”。<br /> 【临难苟免】 语出《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后因以“临难苟免” 谓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br /> 【临难铸兵】 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 法。语出《晏子春秋?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後问队,迷而後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br /> 【西子捧心】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后因以“西子捧心”谓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br />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 净土变相赞》诗。<br /> 【西方净国】 即西方净土。<br /> 【西台痛哭】 见“西台痛哭”。<br />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br /> 【西施捧心】 同“西子捧心”。<br /> 【西眉南脸】 西施、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 容貌美丽。<br /> 【西除东荡】 到处征剿。形容身经百战。<br /> 【西窗翦烛】 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时。”<br /> 【西台痛哭】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 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br /> 【西赆南琛】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越吟, 荆艳楚舞。”后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br /> 【西鹣东?】 《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后以“西鹣东?”代称四海珍异之物。<br /> 【西颦东效】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br /> 【要而言之】 总而言之;简要说来。<br /> 【要而论之】 犹言要而言之。<br /> 【要好成歉】 谓好意反而招怨。<br /> 【要利盗名】 以不正当手段逐取名利。<br /> 【要言不烦】 言论切要简明。<br /> 【要言妙道】 切要而精微的言谈理论。<br /> 【覆水不收】 见“覆水难收”。<br /> 【覆水难收】 《後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 宜深思之。”后以“覆水难收”喻事成定局,难以挽回。<br /> 【覆公折足】 《易?鼎》:“鼎折足,覆公?。”后以“覆公折足”比喻 不胜重任,败坏公事。<br /> 【覆地翻天】 天地转换了位置。常比喻巨大的变化。<br /> 【覆车继轨】 前面的车翻倒了,后面的车继续按旧车辙行进。犹言重蹈覆辙。<br /> 【覆雨翻云】 ①比喻玩弄手段,反复无常。②比喻世事变幻莫测。<br /> 【覆是为非】 犹言颠倒是非。<br /> 【覆前戒後】 前事败坏,足为后事鉴戒。<br /> 【覆鹿寻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 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后以“覆鹿寻蕉”比喻恍忽迷离,糊里糊涂或得失无常,一再失利。<br /> 【覆鹿遗蕉】 同“覆鹿寻蕉”。<br /> 【覆巢破卵】 同“覆巢毁卵”。<br /> 【覆巢毁卵】 倾覆其巢,破碎其卵。喻彻底毁灭。<br /> 【覆巢?卵】 见“覆巢毁卵”。<br /> 【覆窟倾巢】 喻家室倾毁。<br /> 【覆蕉寻鹿】 同“覆鹿寻蕉”。<br /> 【覆酱烧薪】 极言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br /> 【耐人咀嚼】 犹言耐人寻味。<br /> 【耐人寻味】 经得起反复体味。形容意味深长。<br /> 【至大至刚】 形容人的“浩然之气”极其广大坚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熹集注:“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br /> 【至公无我】 见“至公无私”。<br /> 【至心朝礼】 谓诚心诚意地朝拜礼敬。<br /> 【至再至三】 谓反复多次。<br /> 【至死不二】 到死也不改变。<br /> 【至高无上】 最高;无可再高。<br /> 【至理名言】 包含着真理的极精辟的话。<br /> 【至圣先师】 孔子的谥号。明世宗嘉靖九年所定。<br /> 【至德要道】 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br /> 【至亲骨肉】 指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如父母之与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 均可称为“至亲骨肉”。<br /> 【至纤至悉】 极其细致周密。<br /> 【致之度外】 同“置之度外”。<br /> 【致远任重】 本作“任重致远”。谓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常比喻人的才干 卓越,可任大事。<br /> 【虎口扳须】 比喻冒极大的危险。<br /> 【虎口拔须】 见“虎口扳须”。<br /> 【虎口馀生】 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br /> 【虎子狼孙】 比喻凶暴贪残的人。<br /> 【虎目豕喙】 古人谓贪婪无厌之相。<br /> 【虎穴得子】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br /> 【虎穴龙潭】 见“虎窟龙潭”。<br /> 【虎皮羊质】 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比喻外强中干。<br /> 【虎步龙行】 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凡,如龙虎之姿。<br /> 【虎尾春冰】 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br /> 【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强超逸。语出南朝梁袁昂《评书》:“王右军书, 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br /> 【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br /> 【虎咽狼餐】 见“虎?燕狼?”。<br /> 【虎略龙韬】 兵书的代称。亦指用兵的谋略。<br /> 【虎视眈眈】 形容像猛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br /> 【虎视鹰扬】 谓雄视高翔,甚有威仪。<br /> 【虎视鹰瞵】 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br /> 【虎超龙骧】 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br /> 【虎窟龙潭】 比喻极艰险的境地。<br /> 【虎踞龙盘】 亦作“虎据龙蟠”。亦作“虎踞龙蟠”。形容地势极峻峭险要。<br /> 【虎踞龙蟠】 见“虎踞龙盘”。<br /> 【虎踞鲸吞】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br /> 【虎据龙蟠】 见“虎踞龙盘”。<br /> 【虎头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br /> 【虎头燕颔】 形容相貌威武。古之相者说是万里封侯之相。<br /> 【虎头燕额】 见“虎头燕颔”。<br /> 【虎啸风生】 比喻英雄乘时奋起。<br /> 【虎啸风驰】 谓事物之相互感应。<br /> 【虎啸狼号】 比喻强暴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br /> 【虎啸龙吟】 形容歌声雄壮而嘹亮。<br /> 【虎掷龙?】 比喻群雄相争。<br /> 【虎咽狼?】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br /> 【虎党狐侪】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br /> 【虎跃龙骧】 形容威武雄壮。<br /> 【虎体元斑】 见“虎体原斑”。<br /> 【虎体原斑】 比喻出身高门贵族,富贵本自有,不待外求。<br /> 【虎体?班】 见“虎体原斑”。<br /> 【虎变龙蒸】 谓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br /> 【虎斗龙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br /> 【虚无恬?】 见“虚无恬淡”。<br /> 【虚文缛节】 虚伪的礼数,繁琐的仪节。<br /> 【虚文缛礼】 同“虚文缛节”。<br /> 【虚心平意】 犹言心平气和。<br /> 【虚心冷气】 ①情虚胆怯,低声下气的样子。②犹言虚情假意。<br /> 【虚生浪死】 谓虚度一生,终老无成。<br /> 【虚有其表】 唐中书舍人萧嵩长大多髯。玄宗欲以苏?为相,命嵩起草诏书。 既成,不中玄宗之意,掷其稿于地,曰:“虚有其表耳。”事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后因称徒有外表没有实学为“虚有其表”。<br /> 【虚位以待】 空着职位恭候。<br /> 【虚往实归】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语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 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於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br /> 【虚美隐恶】 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br /> 【虚室生白】 谓人能清虚无欲,则道心自生。<br /> 【虚晃一枪】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br /> 【虚堂悬镜】 明镜悬于高堂之上,纤微必照。比喻人之心地纯正,明察事理。<br /> 【虚情假意】 用虚假的情意待人;虚假的情意。<br /> 【虚张声势】 假装出盛大的气势。<br /> 【虚无恬淡】 亦作“虚无恬?”。清虚淡泊,无所企求。<br /> 【虚无缥缈】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不可捉摸。<br /> 【虚与委蛇】 语出《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与之虚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后因谓假意殷勤、敷衍应酬为“虚与委蛇”。<br /> 【虚应故事】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br /> 【虚怀若谷】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br /> 【处之夷然】 同“处之泰然”。 <br />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