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盘礴】 同“解衣般礴”。<br />
【解纷排难】 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br />
【解铃须用系铃人】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br />
【解铃还须系铃人】 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 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由是人人刮目相看。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后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br />
【解铃还是系铃人】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br />
【解铃系铃】 见“解铃还须系铃人”。<br />
【解剑拜仇】 谓息争释怨。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 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br />
【解黏去缚】 解除黏著和束缚。<br />
【觞酒豆肉】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 食。<br />
【触手生春】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br />
【触石决木】 比喻莽撞蛮干。<br />
【触目皆是】 眼睛所见到的都是某类事物。形容为数众多。<br />
【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br />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br />
【触目伤怀】 见“触目伤心”。<br />
【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br />
【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br />
【触目恸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极度悲哀。<br />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br />
【触目惊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br />
【触地号天】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br />
【触处机来】 谓触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机悟。<br />
【触景生情】 看到眼前景象因而产生某种感情。<br />
【触景伤心】 见“触景伤情”。<br />
【触景伤情】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br />
【触景伤怀】 见“触景伤情”。<br />
【触类而长】 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 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br />
【触类而通】 见“触类旁通”。<br />
【触类旁通】 《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又《乾》:“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后以“触类旁通”谓掌握了某一事物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br />
【触斗蛮争】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见《庄子?则阳》。 后因以“触斗蛮争”喻为私利而争斗。<br />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br />
【言人人殊】 各人说的都不一样。形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br />
【言三语四】 犹言说三道四。<br />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br />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br />
【言之有物】 说话或写文章有实际内容,不空洞。语本《易?家人》:“君 子以言有物,而行有?。”<br />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br />
【言之有理】 所说的话有道理。<br />
【言之成理】 话讲得合乎道理。<br />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br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亦作“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br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br />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br />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耐心恳切,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形容徒费 ?舌。语本《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br />
【言之凿凿】 说得非常确实。<br />
【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br />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br />
【言不及义】 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br />
【言不由中】 见“言不由衷”。<br />
【言不由衷】 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心口不一。语本《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br />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br />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br />
【言不尽意】 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②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见《三国志?魏志?荀?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br />
【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br />
【言中事隐】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 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br />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br />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br />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br />
【言外之意】 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br />
【言必有中】 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br />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br />
【言必有据】 所言必有根据。<br />
【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br />
【言出法随】 谓法令一经宣布,就严格执行。多用于布告。<br />
【言出祸从】 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br />
【言出祸随】 见“言出祸从”。<br />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br />
【言而有信】 说话守信用。<br />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br />
【言而无信】 亦作“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br />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br />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br />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br />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br />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br />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br />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br />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br />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br />
【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语本《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 数短之处。”<br />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br />
【言多伤幸】 见“言多伤行”。<br />
【言多伤?】 见“言多伤行”。<br />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br />
【言近旨远】 亦作“言近指远”。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语出《孟子?尽心 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疏:“言辞之近而指意已远者,乃为善言者也。”<br />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br />
【言近意远】 同“言近旨远”。<br />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br />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br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 《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br />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br />
【言若悬河】 见“言类悬河”。<br />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br />
【言和意顺】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br />
【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br />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br />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br />
【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br />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br />
【言笑自若】 谈笑如常,十分镇定。<br />
【言笑晏晏】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br />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br />
【言过其实】 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br />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br />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br />
【言从计听】 见“言听计从”。<br />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br />
【言提其耳】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br />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 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br />
【言无二价】 谓货价说一不二。语本《後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 名山,卖於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br />
【言无不尽】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br />
【言无伦次】 语言杂乱无章。<br />
【言为心声】 言语是表示心意的声音。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 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br />
【言犹在耳】 说的话还在耳边响。谓记忆犹新或说过不久。<br />
【言发祸随】 同“言出祸从”。<br />
【言与心违】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br />
【言传身教】 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 范作用。<br />
【言语妙天下】 谓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人所不及。极言文辞之隽永优美。<br />
【言语道断】 ①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言语所可表达。②谓无处可说话。<br />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br />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br />
【言谈举止】 谈吐和动作。<br />
【言简意深】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br />
【言简意赅】 言辞简练,意思完备。<br />
【言简意该】 见“言简意赅”。<br />
【言简义丰】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br />
【言归于好】 谓相好如初。言,助词。<br />
【言归正传】 把话头转到正题上来。原为旧小说、话本中常用的套语。<br />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br />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br />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br />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br />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br />
【言听计用】 同“言听计从”。<br />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br />
【言听计从】 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br />
【言听谋决】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br />
【计上心来】 计谋涌上心头。旧时小说戏曲中常用语。<br />
【计上心头】 见“计上心来”。<br />
【计不反顾】 见“计无返顾”。<br />
【计不返顾】 见“计无返顾”。<br />
【计不旋跬】 谓计谋的实现十分神速。<br />
【计不旋踵】 ①谓决不后退。旋踵,旋转脚跟。②谓要在顷刻间作出决策。<br />
【计日以俟】 数着日子等待。极言盼望之殷切。<br />
【计日以待】 见“计日而待”。<br />
【计日以期】 见“计日以俟”。<br />
【计日可待】 亦作“计日可期”。同“计日而待”。<br />
【计日可期】 见“计日可待”。<br />
【计日而俟】 见“计日而待”。<br />
【计日而待】 犹言为期不远。<br />
【计日奏功】 可以数日子看到功效。谓成功极快。<br />
【计日指期】 谓计数天数,以估定行程和到达期。<br />
【计日程功】 可以数着日子算功效。极言进展快,不久可成功。<br />
【计斗负才】 喻才高。相传南朝宋谢灵运曾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 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见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br />
【计功行封】 犹言计功行赏。<br />
【计功行赏】 计算功勋大小颁行赏赐。语出《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 赏,程能而授事。”<br />
【计功受赏】 同“计功行赏”。受,授。<br />
【计功受爵】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br />
【计功量罪】 谓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br />
【计功程劳】 计算功劳。<br />
【计功补过】 谓计算其功绩以补偿其过失。<br />
【计功谋利】 计较功名,谋求私利。<br />
【计出无奈】 同“计出无聊”。<br />
【计出无聊】 谓主意出于无可奈何。语本《史记?吴王濞列传》:“上复责 问吴使者,使者对曰:‘……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br />
【计出万死】 谓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br />
【计出万全】 谓谋划万无一失。<br />
【计伐称勋】 谓计算、称扬自己的功勋。伐,功勋。<br />
【计行言听】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br />
【计合谋从】 谓计谋合乎君上之意而被采纳。<br />
【计研心算】 谓精心研究计算。<br />
【计过自讼】 《论语?公冶长》:“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后以“ 计过自讼”谓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br />
【计深虑远】 计划、考虑周密深远。<br />
【计绌方匮】 计谋不足,方略匮竭。<br />
【计无由出】 同“计无所出”。<br />
【计无返顾】 谓不作回头、后退的打算。<br />
【计无所之】 犹言计无所出。<br />
【计无所出】 谓走投无路,无法可想。<br />
【计无所施】 无法可想。<br />
【计无复之】 谓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 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br />
【计然之术】 见“计然之策”。<br />
【计然之策】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br />
【计较锱铢】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br />
【计尽力穷】 计谋、力量均穷尽。<br />
【计穷力屈】 计谋、力量均穷竭。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