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译文
从大的治疗法则来说,在春夏二季适宜使用发汗的方法。(33)
凡是使用汗法,要使全身和手脚都出周遍,而且应当是微微汗出,并持续一个时辰左右为最好,不可使汗出像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如果病症不能解除,应当再次发汗。汗出太多的,多会伤阳气,阳虚后就不能再发汗了。(34)
凡是服汤药发汗,汗出病解就应当停服,不必服完全剂药。(35)
凡是说可以发汗,没有汤药的,丸剂、散剂也可以用,要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都不如汤剂可以随证变化,效果良验。(36)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脉象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一方。(37)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喝热稀粥,调养方法如前。
脉象见浮数的,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方。用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38)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出汗多,轻微怕冷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三。(39)
患者的脉浮而大,询问病情,只是说大便干硬罢了。假如采用通利大便的治法,这就是大的错误。大便干硬虽然是实证的特征,但仍可以通过发汗而得到解除。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脉见浮象,所以就应当用汗法来治疗。(40)
伤寒病,患者的脉不见弦紧而见弱象,出现弱脉的,多会并见口渴,本证如用火法治疗,多会发生谵语。脉弱的又兼见发热脉浮等证,治疗时应当使患者汗出,就会痊愈了。(41)
患者苦于发热,发汗以后病症就可以解除。又有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出现发潮热的,就像疟疾一样,发有定时,这就属于阳明病了。脉见浮虚的,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四。(42)
患者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尚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却不协和,由于卫气不能和荣气相协和的缘故,才导致了经常自汗出。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荣卫谐和,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五。(43)
患者脏腑没有疾病,只是常常出现发热,自汗出,并且经久不愈的,这是卫气不调和的缘故。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用发汗的方法,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六。(44)
脉象浮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治疗时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第七方。(45)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须要喝粥,其余调养和护理的方法等和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相关知识】
里证不可发汗,因为汗法是用于解表的。虽然患者表现出来的是表证,但是尺脉表现为迟脉的,也不能发汗,因为迟代表营血亏虚,津血同源,不能发汗重伤营血。
太阳病,外邪没有解除,邪热下结于膀胱,患者出现了发狂的症状。如果能自行出现下血的,下血后证候就会痊愈。患者表证不解的,还不能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八方。(46)
太阳病,使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适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九方。(47)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砌片 甘草 二两,炙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伤寒证,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此出现了衄血的,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方。用前第十七方。(48)
阳明病,脉见浮象,证见无汗和气喘的,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可以痊愈,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用前第七方。(49)
太阴病,表现为浮脉,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用前第一方。(50)
太阳病,出现浮紧脉,证见无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天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应当再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服药后病情稍有减轻,但患者却心中发烦,闭目怕光,严重的多会出现衄血,衄血后病症就会得到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风寒闭郁阳气较为严重的缘故。第十三方。用前第七方。(51)
脉见浮象的,代表病邪在体表,可以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四。(52)
伤寒病,证见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用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的(一说大便清),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十五方。用前第一方。(53)
下利的病症,兼见腹中胀满,身体疼痛的,应当先温里,然后再解表。温里适合用四逆汤,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十六方。用前第一方。(54)
【相关知识】
发汗的原则。一般情况,春夏适宜用汗法,因为春夏自然界阳气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病邪容易从表而解。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人体本来汗出不多,顺应自然的规律,应该保护阳气,补养阴液,所以不能随意开汗府。发汗的时候,应该让汗慢慢出来,周身有潮湿的感觉即可,不能汗出淋漓不断,否则必然伤人体阳气,导致卫阳亏虚,出现怕冷、自汗等问题。
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以后,仍有身体疼痛,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发汗。第十七方。用前第一方。(55)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八方。用前第一方。(56)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即见浮象,主卫阳浮盛于外;沉取而见软弱无力,主荣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的,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的,会出现自汗出。于是出现了瑟瑟恶风,翕翕身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症状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九方。用前第一方。(57)
【相关知识】
可以发汗的一般都是表证未解,表证的特征性表现为恶寒发热,再加上脉浮,表示外感表邪还在,应该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来发汗。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荣弱卫强,所以才导致了汗出。要想解除风邪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方。用前第一方。(58)
太阳病,用了下法以后,如果太阳经的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一方。用前第一方。(59)
太阳病,第一次服下桂枝汤以后,反而出现烦热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然后再给患者服用桂枝汤,就会痊愈。第二十二方。用前第一方。(60)
用烧针的疗法使患者发汗,针刺的部位被寒邪所伤,出现红肿硬块的,多会发生奔豚证。奔豚证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撞心胸。治疗时应在每个红肿硬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方。用前第一方。(61)
桂枝 五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桂枝的用量满五两,之所以加重桂枝的用量,是因为它能泄奔豚气。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反而又见汗出、恶风等症状的,适合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第二十四方。(62)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三两 桂枝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需要喝稀粥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其余调养方法,依照服桂枝汤所要求的方法。详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并见无汗恶风等证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方。用第二十四方。(63)
【相关知识】
太阳中风表实兼太阳经枢机不利之葛根汤证。太阳病,无汗而怕冷,为太阳表实证,宜用汗法,麻黄汤来发汗解表。项背部为太阳膀胱经的走行所过,太阳经枢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致筋脉失养,故有项背强急发紧之证,应用葛根来生津疏筋,滋润筋脉。
太阳与阳明合病,多会出现自发的下利,但不出现呕吐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六方。用前方。一说用后面第二十八方。(64)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出现下利,只是出现呕吐的,适合用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方。(65)
葛根 四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桂枝 去皮,二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麻黄 三两,去节 生姜 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相关知识】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太阳伤寒的表现,此外又出现了烦躁,烦躁为内有郁热,热邪扰乱心神则烦躁不安,这种外有寒内有热很像点燃的灯笼,故称为“灯笼病”,治法上应该清热除烦解表,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发汗解表以除表邪郁闭,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大枣固护胃气,共同治疗“灯笼病”,大青龙汤的发汗也要注意不要发汗过度,服药后盖被子发汗,微微汗出最好。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等症状,是表邪尚未解除的表现,又兼气喘和汗出的,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方。(66)
葛根 八两 黄连 三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见风怕冷,无汗和气喘等症状的,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方。用前面第七方。(67)
太阳和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应该泻下,而是属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三十方。用前面第七方。(6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又见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就不能服,服后就会出现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就是错误的治疗。大青龙汤。第三十一方。(69)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如鸡蛋大,打碎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微微发汗。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汗的,就不要再服。假如再服,汗出太多的,会造成亡阳,于是正气虚衰,就会出现恶风、烦躁不安、不得闭目静息等症状。
阳明中风证,脉见弦浮而大,证见短气,全腹都胀满,胁下和心胸疼痛,即使持久按压满痛的部位,气机仍然不能畅通,鼻腔干燥,身上不出汗,喜好躺卧,周身和两眼都发黄,小便困难,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朵前后肿胀等。用针刺治疗以后,症状稍有缓解,外证尚未解除,过了十天,如果脉象仍浮的,用小柴胡汤。只见浮脉,而未见其他里证的,给麻黄汤。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腹中胀满等证,又出现了呃逆的,是不治之症。第三十二方。(70)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已过了十天,脉象浮细,又喜欢静卧的,代表外邪已经解除了。假如出现胸闷胁痛的,用小柴胡汤。只见脉浮的,给麻黄汤。第三十三方。并用前方。(71)
伤寒病,脉见浮缓,身体不疼痛只是感到沉重,而且偶有减轻的时候,没有少阴证候出现的,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汗。第三十四方。用前第三十一方。(72)
伤寒病,表证未解除,心下又有水气,于是出现了干呕发热和咳嗽等症状,或者伴有口渴,或者伴有下利,或者伴有胸膈噎塞,或者伴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者伴有气喘的,适合使用小青龙汤。第三十五方。(73)
【相关知识】
太阳伤寒表邪未解,内有水饮,水饮阻于肺则咳喘,阻于胃则干呕而渴,水饮留于肠中则下利,阻滞膀胱则小便不利,此外还有许多或然证。治疗应该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利水逐饮。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以发汗解表,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化痰逐饮、调理肺气,解表逐饮两相宜,临床治疗哮喘、咳嗽、慢支等效果较好。
麻黄 二两,去节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细辛 二两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干姜 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果见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如果见轻度下利,去麻黄,加像一个鸡蛋大小的芜花,并炒成赤红色;如果见胸膈噎塞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见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尖。况且荛花不能治下利,麻黄主治气喘,现今这里却说的相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原意。
伤寒病又兼心下有水气,证见咳和轻度气喘,发热口不渴,属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已经去除,病症将解的表现。第三十六方。用前方。(74)
中风或伤寒五六天以后,证见发热怕冷交替发作,胸胁胀满,心中不爽,不思饮食,心烦常想呕吐。或者伴见胸中烦闷,但未见呕吐;或者伴见口渴;或者伴见腹中疼痛;或者伴见胁下痞塞硬满;或者伴见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者不见口渴而伴见身体轻度发热;或者伴见咳嗽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5)
伤寒病四五天,出现身体发热,恶风,颈项拘紧不柔和,胁下胀满,手足温热和口渴等证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八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6)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发热,轻微怕冷,四肢关节剧烈疼痛,轻微呕吐,心下有支撑结滞感等症状,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第三十九方。(77)
柴胡 四两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桂枝 一两半,去皮 生姜 一两半,切片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 大枣 六枚,掰开 甘草 一两,炙
以上九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旧本原为,人参汤制作如桂枝汤的方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又如柴胡汤的方法,现今用人参汤仅作半剂。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时,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微发汗。因为在二三天时还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少阴里证,所以可以用轻微发汗的方法。第四十方。(78)
麻黄 二两,去根节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脉见浮象,小便不利,轻度发热,口渴,饮水不解渴的,给五苓散,利小便兼以发汗。第四十一方。(79)
猪苓 十八铢,去皮 茯苓 十八铢 白术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捣为散剂。用白米汤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