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标签: 伤寒论
注释 0
译文 1
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和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并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的证候。(273)

太阴中风证,见四肢剧烈疼痛,脉浮取微、沉取由涩而长的,是将要痊愈的表现。(274)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晚上九时到第二天凌晨三时。(275)

太阴病,脉见浮象的,可以发汗,适合用桂枝汤。第一方。(276)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药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以协助药力的发挥,并盖棉被保暖发汗。

自行下利又不口渴的,属于太阴病,这是因为太阴脾脏有寒的缘故,应当用温法治疗,适合服四逆汤一类方药。第二方。(277)

伤寒病,脉浮而缓,只见手足温热的,这是邪气已涉及太阴。太阴病,应当出现周身发黄,如果小便自行通利的,就不会发黄了。到第七八天时,纵使突然出现心烦和下利,而且下利在一天内有十多次,也多自行停止,这是因为脾脏正气已渐充实,腐败秽浊的积滞应当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并可以排除干净的缘故。(278)

原本是太阳病,医生反而误用了下法,因此就导致了腹中胀满并时有疼痛,疾病就转属太阴经了,应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如果导致腹中实痛异常的,应当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第三方。(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原为,桂枝汤今加重芍药用量。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大黄 二两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日服三次。

太阴为病,脉象较弱,患者大便将要自行下利,假如应当用大黄和芍药治疗,也应该减少其用量,这是因为患者胃气较弱,容易受伤害的缘故。下利的,应该先煮沸芍药三次。
赏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