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译文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紧硬不柔和、无汗恶风等症状的,应当用葛根汤治疗。第一方。(31)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剩余三升时,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使患者微微发汗。其余调养护理的方法和饮食禁忌等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所有的汤方都仿照这一要求。
太阳和阳明合病的,多会出现自发的下利,应当用葛根汤治疗。第二方。用前第一方。有的也说用后面第四方。(32)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出现下利,只是见到呕吐的,应当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第三方。(33)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二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汤上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使患者微微发汗。
太阳病,本属于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象急促的原因是表邪尚未解除,又兼气喘汗出的,应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第四方。(34)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减掉二升水时,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剩余二升汤药,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无汗并且气喘等表现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第五方。(35)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减掉二升水后,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微发汗,不用喝热稀粥。其余调养护理的方法,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太阳和阳明两经的症状同时出现,患者气喘并兼有胸闷,不可以用下法,适合用麻黄汤来治疗。第六方。用前第五方。(36)
太阳病,已过了十天,脉见浮细并且喜欢静卧的,是外邪已经解除的表现;假如出现胸闷胁痛的,用小柴胡汤;脉象只见浮象的,用麻黄汤。第七。(37)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炙 生姜 各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半夏 半升,洗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中风,脉浮而紧,并见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又见烦躁不安的,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出现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等症状的,就不能服大青龙汤了,如果误用,就会出现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就属于错误的治疗。大青龙汤。第八方。(38)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枚,掰开 石膏 如鸡蛋大,打碎
以上七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浮的白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发微汗。如果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汗的,应当停药。假如再服,汗出太多造成亡阳,正气就会虚衰,从而出现恶风、躁烦不安、不得入睡等症状。
伤寒证,脉见浮缓,身体不疼痛只感觉沉重,而且还偶有减轻的时候,没有少阴证候出现的,用大青龙汤来发汗。第九方。用前第八方。(39)
伤寒证,表证没解除,心下又有水气,于是出现了干呕发热和咳等症状,有的伴有口渴,有的伴有下利,有的伴有胸膈噎塞,有的伴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有的伴有气喘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来治疗。第十方。(40)
麻黄 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 桂枝 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漂浮的白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见口渴,去掉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如果见轻度下利,去掉麻黄,加一个鸡蛋大小的芫花,并炒成红色;如果见胸膈噎塞,去掉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去掉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见气喘,去掉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尖。但是荛花不能治下利,麻黄主治气喘,现今这里却说的相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原意。臣亿等校按方后加减法,小青龙汤,组方的意图,主要是治疗水邪之剂。如果按《本草》,荛花攻下十二经之水。如水邪袪则泄下可止。遵按《千金》,形体水肿者,应纳用麻黄,之所以纳用杏仁,是因为恐麻黄具发散阳气之弊。如按照此加减应用,并非是张仲景之本意。
伤寒证又兼心下有水气,出现咳嗽、轻度气喘、发热、口不渴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祛除、病症将解的表现。第十一方。用前第十方。(41)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脉象见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十二方。(42)
桂枝 去皮 芍药 生姜 各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发微汗。
太阳病,误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应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理肺气。第十三方。(43)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芍药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小火煮至剩余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时,不能用下法,用下法就是误治。要解除表证的,适合用桂枝汤。第十四方。用前第十二方。(44)
太阳病,先用发汗的方法,病症没有解除,接着改用下法,脉见浮象的,患者不会痊愈。脉浮主邪在卫表,反而使用下法,所以就令病症不能痊愈。现在脉见浮象,因此是邪在外表,应当使用解表的方法才会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十五方。用前第十二方。(45)
【相关知识】
麻黄汤中麻黄生姜,味辛而发散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发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草以和里。患者表证未去之时误用下法,则要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气,才可痊愈。
太阳病,脉象浮紧,出现无汗、发热和身体疼痛,八九天仍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的,仍应当发汗,用麻黄汤治疗。服药后病情稍有减轻,但患者却心中烦躁、闭目怕光,严重的多会出现衄血,衄血后病症就会得到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风寒闭郁阳气较为严重的缘故。第十六方。用前第五方。(46)
太阳病,脉见浮紧,证见发热、身上无汗,如果出现自行衄血的,病症就会痊愈。(47)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在太阳刚受邪的时候,用过发汗的方法,但汗出不透彻,于是就使邪气转属到阳明,继而出现微汗自出、不恶寒等症状。如果此时太阳经的病症还没有解除的,不可以用下法,泻下就是误治,像这样的证候,可以稍微发汗。假如患者满面通红,这是阳气被邪气郁滞在肌表所造成的,应当用解表法或熏法来治疗。如果发汗不透彻,也就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果发汗不透彻,就会造成阳气被邪气郁遏不能发越,应当出汗而出不了汗,患者烦躁不安,不能确知疼痛、痛苦的确切所在,忽而在腹中,忽而在四肢,用手按压,又找不到确定的病位,并且伴见短气,这是由于汗出不透彻的缘故,再发汗就会痊愈。根据什么判断汗出不透彻呢?因为脉来涩滞而不流利,所以就能判断是汗出不透彻。(48)
脉象见浮数的,按道理来说通过发汗病症就会痊愈。如果误用了下法,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慌心悸的,就不能再发汗了,应当等其自行汗出后,病症就可以解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见微象,主里虚,等到表里正气充实,津液自行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痊愈了。(49)
脉见浮紧的,理当出现身体疼痛,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假如尺部脉迟的,就不可以发汗。根据什么判断得知呢?因为荣气不足,津血虚少的缘故。(50)
脉见浮象的,病邪在肌表,可以发汗,应用麻黄汤。第十七方。用前面第五方,调理养护方法同桂枝汤。(51)
脉见浮数的,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第十八方。用前第五方。(52)
患者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尚调和的表现,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却不和谐,由于卫气不能和荣气相和谐,所以才导致经常自汗出。由于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再用汗法微微发汗,使荣卫和谐,病症就可以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十九方。用前面第十二方。(53)
患者内脏没有其他疾病,只是时常出现一阵阵的发热,自汗出,并且经久不愈的,这是卫气不调和的缘故。在发热、自汗发作之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症就可以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二十方。用前面第十二方。(54)
伤寒证,脉见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导致鼻中出血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第二十一方。用前面第五方。(55)
伤寒病,出现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给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流畅的,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适合用桂枝汤。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二十二方。用前面第十二方。(56)
伤寒证,使用汗法后病症已经基本解除,过了半天左右又出现了烦热,并且脉见浮数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第二十三方。用前面第十二方。(57)
凡是疾病,即使误用了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泻下,导致了伤血,伤津液,如果阴阳能够自行趋于调和的,必会自然痊愈。(58)
大力泻下以后,反而又用汗法,这时出现小便不利,是津液亡失的缘故,不要特意去治疗,等到小便自行通畅时,必会自然痊愈。(59)
泻下以后,反而发汗,多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等症状。之所会这样,是由于表里阳气皆虚的缘故。(60)
泻下以后,再加发汗,出现白天烦躁不能闭目静息、夜间安静等表现,无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见沉微,身上又没有大热的,应当用干姜附子汤治疗。第二十四方。(61)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应当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第二十五方。(62)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四两 甘草 二两,灸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生姜 四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以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如果出现汗出又伴见气喘,没有大热的,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第二十六方。(63)
麻黄 四两,去节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打碎,薄布包裹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一黄耳杯。
发汗太过,患者双手交叉按在心前,心下悸动不安,想要按压的,应当用桂枝甘草汤治疗。第二十七方。(64)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发汗以后,患者感到脐下跳动的,这是将要发作奔豚证的征兆,应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第二十八方。(65)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一斗甘澜水,先煮茯苓,消耗掉二升水时,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相关知识】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阳气随着汗液外泄,导致心阳不足,这时患者有心悸不安的感觉,所以会做出双手捧心状。桂枝温通心脉,甘草缓急补虚,两者合用,能益阳而不致发汗,辛甘化阳,心阳得复则心中悸动得愈。
制作甘澜水的方法是,把二斗水放入大盆里,反复用勺子把水扬起来使水面上有五六千颗小气泡相追逐,然后取来用。
发汗以后,出现腹部胀满的,应当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第二十九方。(66)
厚朴 半斤,炙,去皮 生姜 半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二两 人参 一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证,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下气逆胀满,自觉有气上冲胸膈,起身就感到头晕目眩,脉象沉紧。这种证候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伤动经络之气,出现身体震颤动摇不定。应当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第三十方。(67)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 各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发汗之后,病症没有解除,反而出现恶寒的,是正虚的缘故,应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第三十一方。(68)
芍药 甘草 各三两,炙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方。
经过发汗,或者泻下,病症仍然不解除,反而出现烦躁的,应当用茯苓四逆汤治疗。第三十二方。(69)
茯苓 四两 人参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以上五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二次。
发汗以后出现恶寒的,是虚的缘故。不恶寒,只发热的,是实证,应当调和胃气,用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方。《玉函》中记载,用小承气汤治疗。(70)
芒硝 半升 甘草 二两,炙 大黄 四两,去皮,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开两次,一次服完。
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胃中干燥,以致造成烦躁不得入眠。想饮水的,少量给他饮水,使胃气得到调和,病症就可以痊愈。如果出现脉浮、小便不利、轻度发热、口渴饮水不解渴等症状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第三十四方。(71)
猪苓 十八铢,去皮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共捣为散剂,用白米汤调和服用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按常规要求调养护理。
发汗以后,脉见浮数,症见口渴难耐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第三十五方。用前面第三十四方。(72)
【相关知识】
第71条为太阳表邪未罢而膀胱里饮已成的太阳蓄水证。本条所用是化气利湿的名方。柯韵伯解:“猪苓色黑入肾,泽泻味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若谓此方是利水而设,不识仲景之旨矣。若谓此以生津液,则非渗泄之味所长也。”
伤寒,证见汗出和口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口不渴的,应当用茯苓甘草汤治疗。第三十六方。(73)
茯苓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四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太阳中风,出现发热,到六七天时病症仍不解,并且又见心烦,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口渴想饮水,饮水后又立即吐水的,叫作水逆证,应当用五苓散治疗。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三十四方。(74)
没有诊脉的时候,只见患者双手交叉重叠自行按护在心前区,医生就对患者说,你试着咳一声,如果患者毫无反应而不作咳的,这大多是因为两耳已聋,听不见医生的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重用发汗的方法,使患者正气虚损的缘故。发汗以后,饮水过多的,多会诱发气喘,用水浇洗身体的,也会诱发气喘。(75)
发汗以后,水和汤药都不能入口下咽的,属于逆证,如果再发汗,多会引起吐泻不止。发汗、涌吐、泻下以后,证见虚烦不得入睡,如果严重的,多会出现辗转反侧,心中烦闷难耐,即所谓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兼见少气的,应当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如果兼见呕吐的,应当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第三十八方。(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掰开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煮至留取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甘草 三两,炙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煮至留取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生姜 五两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生姜,留取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发汗或者泻下后,出现心烦躁热和胸中憋闷堵塞感觉的,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第三十九方。用上初方。(77)
伤寒五六天,峻用攻下法之后,出现身体发热不退、心中结滞疼痛,是病症没有解除,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第四十方。用上初方。(78)
伤寒误用泻下以后,出现心烦,脘腹胀满,坐卧不安等证的,应当用栀子厚朴汤治疗。第四十一方。(79)
【相关知识】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见,水液的代谢是依靠脏腑的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即脾气的转输、肺气的通调、肾气的蒸腾、膀胱的贮存和气化,因此,凡影响脏腑气化功能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五苓散擅长治疗水湿内停兼有略微表证的,可以有口渴、烦躁等症状,并不仅仅只是治小便不利的利尿剂,也不能用来治疗津液亏虚所导致的口渴。
栀子 十四个,掰开 厚朴 四两,炙,去皮 枳实 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黄色
以上三味,用三升半水,煮至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伤寒,医生误用丸药大力泻下,身体发热不退,又见微微烦躁的,应当用栀子干姜汤治疗。第四十二方。(80)
栀子 十四个,掰开 干姜 二两
以上二味,用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凡是要使用栀子汤一类的方子时,只要患者平素大便偏于溏泻的,就不能给服用。(81)
太阳病,使用发汗的方法,汗后病症没有得到解除,患者仍然发热,心下动悸,头晕目眩,身上筋肉跳动,行路摇摆颤动像是要跌倒的,应当用真武汤治疗。第四十三方。(82)
茯苓 芍药 生姜 各三两,切片 白术 二两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五味,用水八升,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平素咽喉干燥的人,不可以发汗。(83)
本来患淋病的人,不可以发汗,如果误用发汗,多会导致便血。(84)
本来患疮疡的人或有金创外伤失血病史的人,虽然身体疼痛,也不可以发汗,如果发汗可能导致痉病。(85)
经常鼻衄的人,不可以发汗,如果误用汗法就会出现额头肌肉塌陷,脉见急紧,两眼直视不能瞬动,不得闭目静息。(86)
本来有失血病的人,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寒栗和身体震颤。(87)
平素多汗的人,再发汗,就会导致心神恍惚,心中烦乱,小便解完时尿道疼痛,应服禹余粮丸。第四十四。方本阙。(88)
患者胃中有寒,再使用发汗的方法,使胃中更加寒冷,多会导致吐蛔虫。一本写作逆,意为吐逆。(89)
本来应当发汗,反而使用了泻下,这就是错误的治法,如果先发汗,治疗就不算错。本来应当先泻下,反而使用了汗法,这是错误的,如果先泻下,治疗就不算错。(90)
伤寒病,医生用下法治疗,继而出现下利不止,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兼见身体疼痛的,应当急切治疗里证;以后仍有身体疼痛,但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疗表证。治里证适合用四逆汤,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第四十五方。用前面第十二方。(91)
病症见发热,头痛,脉反而见沉象。如果用温经发汗而病不见痊愈,虽有身体疼痛,也当先治里证,应当用四逆汤方。(92)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先用下法而病不愈,因此再用汗法,这就造成了表里皆虚,以致患者出现头目眩晕昏蒙。这种头目眩晕昏蒙的人,汗出以后症状会自行缓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表气已经调和的缘故。里气没有调和的,然后再用泻下的治法。(93)
太阳病,邪气没有解除,寸关尺三部脉都沉伏不起,多会先出现寒战,然后汗出邪解。仅仅见寸脉搏动微弱的,先发汗病症就可以解除;仅仅见尺脉搏动微弱的,用下法病症就可以解除。如果要用下法,适合用调胃承气汤。第四十六。用前面第三十方。一种说法是用大柴胡汤。(94)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的,是荣弱卫强,所以才导致了汗出,要想祛除风邪,适合用桂枝汤。第四十七。用前面的方子。(95)
伤寒或中风五六天,证见发热怕冷交替发作,胸胁胀闷、不思饮食、心烦多呕等。或者伴见胸中烦闷,但未见呕吐;或者伴见口渴;或者伴见腹中疼痛;或者伴见胁下痞塞硬满;或者伴见心下悸动不安,小便不利;或者不见口渴而伴见身体轻度发热;或者伴见咳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第四十八方。(96)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炙 生姜 各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如果伴见胸中烦闷而不呕吐,去掉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如果伴见口渴,去掉半夏,把人参加重到四两半,再加栝楼根四两;如果伴见腹中疼痛,去掉黄芩,加芍药三两;如果伴见胁下痞塞硬满的,去掉大枣,加牡蛎四两;如果伴见心下悸动,小便不利的,去掉黄芩,加茯苓四两;如果不口渴而伴见体表轻度发热的,去掉人参,加桂枝三两,盖棉被保暖,微发汗就会痊愈;如果伴见咳的,去掉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气血虚弱,腠理疏松开泄,邪气就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击,结聚于胁下。正邪相争,因而出现往来寒热、时发时止、神情漠然、不思饮食等症状。脏腑相连,肝胆的病痛必然要影响到它所克的脾胃,邪气入胃因此就出现了呕吐。(另有解说,肝胆脾胃脏腑功能不相协调病症表现在下,出现胁腑的挛痛。)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服柴胡汤以后,出现口渴,是病症已转属阳明的表现,应按照治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第四十九方。用前面的方子。(97)
患病六七天,脉见迟而浮弱,出现恶风怕冷,但有手足温热。医生用过二三次泻下的方法,于是出现了饮食不下,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及周身皮肤发黄,颈项拘紧不柔和,小便困难,如果给小柴胡汤,服药后多会感到大便重浊不爽。原本就有口渴但是饮水就呕吐的,柴胡汤是不能给他服的,这种患者进食后就会出现呃逆。(98)
伤寒四五天,出现身体发热而恶风,颈项拘紧不柔和,胁下胀满,手足温热,口渴等症状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第五十。用前面的方子。(99)
伤寒,脉象浮取有涩象,沉取见弦象,按理应当出现腹中拘急疼痛,先给小建中汤,不愈的,就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了。第五十一方。用前面的方子。(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片 胶饴 一升
以上六味,用七升水,煮至剩下三升,去掉药渣,加入胶饴,再放到小火上烊化。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本来患呕吐的人不可以服用小建中汤,是因为该方发甜的缘故。
伤寒或是中风,出现了柴胡汤的适应证,只要见到一个主证就可以确诊了,不必所有的证候全部具备。凡是柴胡汤病症而误用了泻下的方法,如果柴胡汤证没有改善的,可以再给柴胡汤,服药后多会出现激烈的寒战,随后再发热汗出而病症得以解除。(101)
伤寒病二三天,出现心中悸动而心烦不安的,应当用小建中汤治疗。第五十二方。用前面第五十一方。(102)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经已经十多天,医生反而二三次误用下法,又过了四五天,柴胡证仍在的,先给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不止,心下拘急疼痛,郁闷不舒而心烦的,是病症尚未解除,给大柴胡汤,用大柴胡汤泻下后就会痊愈。第五十三方。(103)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五两,切 枳实 四枚,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就不能算是大柴胡汤了。
伤寒病十三天邪气不解,出现胸胁胀闷并且呕吐,下午三至五时前后发潮热,然后又出现了轻度下利。这原本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所以用大柴胡汤攻下,是因为大便不得通利。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的,可知是曾有医生用过丸药泻下了,这是不正确的治疗方法。出现潮热,代表里实已成,适合先服小柴胡汤来解外邪,然后应当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第五十四方。(104)
柴胡 二两十六铢 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一两,切片 半夏 二十铢,旧本原为五枚,洗 大枣 四枚,掰开 芒硝 二两
以上八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至微开,分两次温服,病症不解除,再制作一剂。臣亿等校注:《金匮玉函》载本条方未加芒硝。另有一方,用水七升,入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水煮取药汁一升半,服用五合的量,微微泄下病即可愈。本意是言,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以驱于外,继而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大黄,桑螵蛸煮汁二升治之。
伤寒病已十三天,邪气已离开太阳经,出现谵语,是有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来泻下。如果小便畅利,大便就应当硬结,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脉象调和的,可知医生已经用过丸药来泻下了,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是自行下利的,脉象应当极微,现在反而见阳明里有实热的脉象,这就属于里实了,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第五十五方。用前面第三十三方。(105)
太阳病没有解除,邪热下结于膀胱,患者出现如似发狂的症状。如果能自行出现下血的,下血后证状就会痊愈。患者表证不解的,还不能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表证解除以后,只是少腹部拘急结滞的,才可以攻里,适合用桃核承气汤。第五十六方。后来人们又说解表要用桂枝汤方。(106)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二两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煮至微开后关火。每次在饭前温服五合,一天服三次,应当出现轻微下利。
【相关知识】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有胸闷心烦、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酸重等症状,为下后邪气散漫一身所致。所以加入龙骨、牡蛎以镇心神,桂枝温通阳气调和营卫,佐以大黄,抵挡散漫有形之邪。
伤寒病已八九天,用过泻下的方法,出现胸闷心烦惊悸,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都十分沉重,不能转侧翻身的,应当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第五十七方。(107)
柴胡 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切片 铅丹 人参 桂枝 去皮 茯苓 各一两半 半夏 二合半,洗 大黄 二两 牡蛎 一两半,煅 大枣 六枚,掰开
以上十二味,用八升水,煮至四升后,加入大黄,提前将大黄切成如围棋子大小,再煮一两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柴胡汤,现今加龙骨等。
伤寒病,出现腹部胀满、谵语、寸口部的脉象浮而紧的,这是肝木乘脾土,叫作纵,应当针刺期门穴。第五十八方。(108)
伤寒病,出现发热、恶寒、口中大渴想喝水的症状,患者腹部必定胀满。如果自行汗出,小便通利,就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这是肝木反克肺金,叫作横,应当针刺期门穴。第五十九方。(109)
患太阳病两天,反而出现了烦躁,这时凡是用火熨的方法熨患者的背部而导致大汗出,就可以使大热内入胃中,(一种说法两天内。)胃中水液涸竭,不仅烦躁不安,而且多会发生谵语。经过十多天以后,如果出现寒战战栗并伴见自行下利的,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热盛水亏,因此从腰以下没有汗,小便想解而解不出,反而出现呕吐以及小便要失禁的感觉,脚下恶风怕冷,大便硬结。小便应当频数量多,如今反而不频数,量也不多。但大便解出以后,头部突然感到疼痛,患者脚心也多会感到发热,这是由于谷气向下流动的缘故。(110)
太阳病中风证,使用火法强行发汗,风邪和火热相交接,使气血流行失去正常规律。风邪与火热两阳熏灼,患者身体出现发黄的症状。邪热炽盛鼻中将会衄血,阴津不足小便将会困难,阴阳俱衰,气血双亏,身体就会枯燥,只见头部出汗,到颈部即止,腹中胀满,微微气喘,口舌干燥,咽喉糜烂,或者见大便不通,不久后就会出现谵语。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呃逆不止,手足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危险证候。如果小便尚通利的,那么患者还可以救治。(111)
伤寒脉见浮象,医生曾用火疗一类方法强行取汗,结果导致阳气被伤,出现惊乍狂乱、起卧不安等症状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治疗。第六十方。(112)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牡蛎 五两,煅 蜀漆 三两,洗去腥气 龙骨 四两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症状类似伤寒,患者的脉象不见弦紧而见弱象。脉见弱象的多会口渴,本证如用火法治疗,多会发生谵语。脉弱又兼见发热、脉浮等症状,治疗时应当令患者汗出,就会痊愈。(113)
太阳病,用火熏法治疗,没有发汗,患者多会烦躁不宁,如果病症到本经的自然病程应当结束的时候仍然不能解除,多会出现大便下血,这就叫作火邪。(114)
脉见浮象,发热很重,这本来是实证反而用灸法治疗。把实证当作虚证来治疗,邪热借火灸的热势而妄动,多会发生咽喉干燥和吐血的变证。(115)
对于脉象出现微而数的患者,千万不可以使用灸法,因为火邪伤人,最容易出现烦躁逆乱,使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迫使津血流散于血脉。灸火虽然微小,但向人体内的攻伐却非常有力,灼伤骨头和筋脉,津血难以恢复。脉浮的患者,适合用汗法来治疗,如果用火灸的方法,邪气没有外出的途径,反就灸火之势而强盛,病症表现为从腰部以下沉重和**,这就叫作火逆证。病症如果要自行缓解的,大多是先出现烦热,烦热之后就会有汗出,从而使邪气得到解除。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因为脉见浮象,所以知道汗出后邪气就会得到解除。(116)
用烧针的疗法使患者发汗,针刺的部位被寒邪所伤,出现红肿硬块的,多会伴见奔豚证的发生。奔豚证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治疗时应在每个红肿硬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患者服桂枝加桂汤,也就是在桂枝汤中再加桂枝二两。第六十一方。(117)
桂枝 五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桂枝的用量满五两,之所以加重桂枝的用量,是因为它能泄奔豚气。
误用火攻,又误用泻法,再用烧针,因而就导致了烦躁不安的,应当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第六十二方。(118)
桂枝 一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牡蛎 二两,煅 龙骨 二两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患太阳伤寒证的,加用温针治疗多会发生惊悸不宁。(119)
太阳病,应当出现恶寒发热。如今自汗出,反而不见恶寒发热,又见关脉细数的,这是因为医生用吐法所造成的过失。患病一二天时误用吐法的,会出现腹中饥饿,但口中并没有食欲。患病三四天时误用吐法的,讨厌吃稀烂的米粥,反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下的食物,到晚上又吐了出来。这都是由于医生误用吐法造成的,属于治疗上的小错误。(120)
太阳病,曾经用过吐法。如果仅仅是太阳病,就应当出现恶寒,现今反而不恶寒,也不愿意多穿衣服,这是因为误用吐法以后,导致烦热内生的缘故。(121)
患者脉见数象,脉数主有热,应当出现消谷易饥、食欲旺盛的现象,现在反而出现呕吐的,这是因为发汗以后,导致了阳气衰微,膈气虚弱,脉才出现了数象。因此这种数脉仅代表体表有邪热,即客热,客热并不能消谷化食。因为胃中虚寒,所以就出现了呕吐。(122)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本经已十多天,出现了心下胃脘部郁闷不舒,想要呕吐和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薄,腹部轻度胀满,精神抑郁、心中烦闷等证。在这以前,如果用过大吐、大下的,可以给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可以给了。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轻度溏薄的,不是柴胡汤证。因为有呕吐一证,所以才知道这是用过大吐大下所造成的。用调胃承气汤。第六十三方。用前第三十三方。(123)
太阳病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见微和沉,又没有见到结胸的症状,患者出现发狂的,这是因为邪热在下焦,少腹也应当出现硬满,如果小便自然畅利的,用攻下瘀血的方法治疗就可以治愈。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化热,瘀血与邪热瘀结在里的缘故。应当用抵当汤治疗。第六十四方。(124)
水蛭 虻虫 各三十个,去翅足,炒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米酒洗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大便未泻下就再服。
太阳病,出现周身发黄,脉象沉结,少腹发硬。小便不利的,是没有蓄血的表现;如果小便自然畅利,患者像是发狂,这就是蓄血的明证。应当用抵当汤治疗。第六十五方。用前方。(125)
伤寒病,有热象,少腹胀满,应当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现在小便反而畅利的,这是下焦有蓄血的表现,应当用攻下瘀血的方法来治疗,服药时不可剩余药渣,应当使用抵当丸。第六十六方。(126)
水蛭 二十个,炒 虻虫 二十个,去翅足,炒 桃仁 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
以上四味,捣烂后分成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煮至留取七合。连药渣一起服下。服药二十四小时后应当出现大便中泻下瘀血,如果不见泻下瘀血的,就再服一次药。
太阳病,小便畅利的,由于饮水太多,大多会出现心下悸动的感觉。饮水多而小便量少的,大多会苦于少腹拘急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