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痉湿暍脉证 张仲景
208 0 0 0 封面图
标签: 伤寒论
上一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下一篇: 伤寒例
0 注释
1 译文
(痓,音识,又作痉,巨郢切,下同。)

在感受外寒所发生的太阳病中,痉病、湿病和中暍这三种病,本应当另外论述。又因为它们和伤寒有相类似的地方,因此放在这里讨论。(107)

太阳病,有发热、无汗的症状,并且患者恶寒的,叫作刚痉。(108)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汗出,并且不恶寒的(《病源》一书中说恶寒。),这种情况叫作柔痉。(109)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兼脉象沉细的,名叫痉病。(110)

太阳病,发汗过多,津液损伤,于是导致了痉病的发生。(111)

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两脚寒凉,颈项部强硬挛急,恶寒,时而头部烘热,颜面潮红,两眼充血红赤,只有头部阵阵摇动,突然牙关紧闭口不能开,背部强直痉挛,呈现角弓反张的,这就是痉病。(112)

太阳病,表现为关节疼痛烦热,脉象沉细的(一种说法为脉缓。),这叫作湿痹(一种说法叫中湿。)。湿痹这种证候,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快利,治疗只应当利小便。久患湿病的人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全身各处都疼痛,发热,皮肤的颜色像被烟熏过一样晦暗发黄没有光泽。久患湿病的人,会出现这些症状:只是头部出汗,背部拘紧不柔和,想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如果过早地使用攻下的方法,就会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利、舌面上出现白滑的舌苔,因为下焦丹田部有热,上焦胸中有寒湿,口渴想要喝水,但又不能喝的,仅仅是口中干燥不适。(113)

对久患湿病的人使用泻下的方法,患者出现额头上出汗,轻度呼吸喘促不去,小便利的(一种说法是小便不利。),是死证。如果腹泻不止的,也是死证。(114)

问:风邪和湿邪相合侵袭人体,患者全身都感到疼痛,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来使病邪得到解除。正值天阴下雨不停,医生说这个病可以发汗,但发汗以后病症并没有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呢?答:用发汗的方法,造成汗大出的,只是使风邪得到了祛除,而湿邪仍然存在,因此病就不能痊愈。如果是治疗风邪和湿邪相合侵犯人体而发生的病症的时候,用发汗的方法,只应使患者轻微地出汗,风邪和湿邪就都能够祛除了。(115)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上疼痛、时有发热、面部发黄、气喘、头痛鼻塞并且心烦等症状,患者的脉象大,饮食正常,腹中调和没有病痛,病的根源就在于头部中了寒湿邪气,因此才出现鼻塞,采用鼻孔塞药的治疗方法就可以痊愈。(116)

患者全身都感觉疼痛,下午三至五时日晡时分出现热势加重的,这叫作风湿病。这个病是由于出汗后又遭受风邪,被风邪所伤,或者是由于长期贪凉饮冷所造成的。(117)

太阳经受到暑热邪气侵害的,就是暍病。患者有汗出、怕冷、身上发热和口渴的症状。(118)

患太阳中暍证的人,身体发热而疼痛,肢体沉重,脉见微弱,这是因为夏天的时候被冷水所伤,水邪侵入肌肤皮部所造成的。(119)

患太阳中暍证的人,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和疼痛,脉象见弦细芤迟,解完小便后,汗毛耸立、瑟瑟发抖、手脚冰冷、稍微活动身上就出现发热、张口呼吸、门牙干燥等症状。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恶寒就会更加严重;如果用温针、火针的方法来治疗,发热就会更加严重;如果屡屡用泻下的方法来治疗,小便淋涩不畅就会更加严重。(120)

【相关知识】

本篇讲了痉病、湿证、中暍这三种病症。这三种病在《金匮要略》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做了阐释,在《伤寒论》中提到它们是因为这三种病与伤寒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痉病是外感寒邪,寒气阻滞足太阳经脉,导致颈项与后背处发紧僵硬这么一种病,根据其是否汗出又分为刚痉和柔痉。湿证又有湿痹和中湿之分。湿痹相当于现在的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心中烦乱。中湿为湿邪较深,表现为身黄似熏,周身疼痛。汗出后又遭遇风邪,或者体虚之人遭受风寒邪气,全身疼痛,发热,热势下午3至5点较重者为风湿。暍即热,中暍即中热,为夏天吃冷饮或伤于寒湿(如空调房间温度太低)所致。
0 赏析
T:0.013339s,M:402.05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