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恶相党】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br />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br /> 【同业相仇】 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br />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br />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br />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br /> 【同尘合?】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br />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br /> 【同德一心】 谓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br /> 【同德同心】 见“同心同德”。<br />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br /> 【同盘而食】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 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br />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br /> 【同声共气】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br /> 【同声同气】 见“同声共气”。<br />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br /> 【同声相应】 ①指乐声相和。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③比喻志趣相同者 互相呼应。<br /> 【同归於尽】 一同毁灭或死亡。<br /> 【同归殊途】 见“同归殊涂”。<br /> 【同归殊涂】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 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br />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br /> 【同类相妒】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br /> 【同类相从】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br /> 【吃一堑,长一智】 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br /> 【吃喝玩乐】 谓过恣意享乐的生活。<br /> 【吃里扒外】 见“吃里爬外”。<br /> 【吃里爬外】 亦作“吃里扒外”。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br /> 【吃惊受怕】 受惊骇。<br />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br /> 【向若而叹】 语出《庄子?秋水》:“至於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於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若,海神。后因以“向若而叹”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br /> 【向壁虚造】 语本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於世。”段玉裁注: “此谓世人不信壁中书为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空造此不可知之书,指为古文。”后因以比喻凭空想象。<br /> 【乡壁虚造】 喻凭空杜撰。<br /> 【向壁虚构】 见“向壁虚造”。<br /> 【向声背实】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br /> 【向平之原】 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br /> 【合二为一】 见“合两为一”。<br /> 【合而为一】 合并在一起;合并为一体。<br /> 【合两为一】 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br /> 【合衷共济】 犹言同心协力。<br /> 【合浦珠还】 《後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实,而海出 珠宝,与交?比境……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於交?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於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后以“合浦珠还”比喻人去复归或物归旧主。<br /> 【合浦还珠】 见“合浦珠还”。<br /> 【合眼摸象】 闭着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br /> 【合情合理】 合于情理。<br /> 【合盘托出】 谓全部显露或说出。<br /> 【合胆同心】 犹言同心同德。<br /> 【名士风流】 ①指名士的风度、气韵。②魏晋文士尚玄学鄙礼法,故后世多 以“名士风流”指文人放达潇洒的风貌。<br /> 【名下无虚】 犹言名不虚传。<br /> 【名山大川】 著名的大山大河。<br /> 【名山事业】 藏之名山的事业。指不朽的著述。<br /> 【名山胜川】 亦作“名山胜水”。风景优美的著名山川。<br /> 【名山胜水】 见“名山胜川”。<br /> 【名不正,言不顺】 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话就不顺理。<br /> 【名不副实】 亦作“名不符实”。名声与实际不相符合。<br />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br /> 【名不虚得】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br /> 【名不虚传】 谓所传的名声与实际相符。<br /> 【名不符实】 见“名不副实”。<br />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钜人”。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br />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br />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br /> 【名公钜卿】 见“名公巨卿”。<br />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br /> 【名公钜卿】 见“名公巨卿”。<br /> 【名正言顺】 ①谓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②泛 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br /> 【名正理顺】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br /> 【名存实亡】 名义尚存在,实际已消亡。<br /> 【名列前茅】 《左传?宣公十二年》:“?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 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後劲。”按:春秋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以示警。后以“名列前茅”谓名次列在前面。<br />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br /> 【名垂青史】 名声永留史册。<br /> 【名垂万古】 谓名声永远流传。<br /> 【名卿钜公】 名公巨卿。<br /> 【名高难副】 谓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语本《後汉书?黄琼传》:“? ?者易缺,??者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br />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br /> 【名副其实】 亦作“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br /> 【名过其实】 名位或名声超过实际。<br /> 【名符其实】 见“名副其实”。<br /> 【名从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br /> 【名落孙山】 宋范公?《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 乡人?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以“名落孙山”谓投考或选拔未中。<br /> 【名贸实易】 谓名称相似,实质不同。贸,通“牟”,等齐。易,变易。《 商君书?开塞》:“今世之所谓义者,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一说“贸”义同 “易”。谓名称与内容应互换。<br /> 【名实相副】 亦作“名实相符”。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br /> 【名实相符】 见“名实相副”。<br /> 【名震一时】 谓在一个时期名气很大。<br /> 【名德重望】 犹德高望重。<br /> 【名噪一时】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br /> 【名?利?】 犹名缰利锁。<br /> 【名缰利锁】 谓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br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 事。<br /> 【各式各样】 谓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br /> 【各有千秋】 谓各有各的长期存在的价值。即各有优点或特色。<br /> 【各自为政】 《左传?宣公二年》:宋将与郑战,主帅华元杀羊劳军,未及 御者羊斟,羊深怀恨。及战,羊对华元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车入郑军阵地。华被俘。后谓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为“各自为政”。<br /> 【各自为战】 各自独立作战。<br /> 【各行其志】 见“各从其志”。<br /> 【各行其是】 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br /> 【各色各样】 犹言各式各样。<br /> 【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br /> 【各抒所见】 见“各抒己见”。<br /> 【各取所需】 各人选取自己所需要的。<br /> 【各奔前程】 各向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比喻各干各的事,各走各的路。<br /> 【各持己见】 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br /> 【各个击破】 谓分别逐个击败对方。<br /> 【各执一词】 各人坚持一种说法。形容各有各的主张,意见不统一。<br /> 【各执己见】 见“各持己见”。<br /> 【各得其所】 ①谓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②谓事物或人都得到适当的安置。<br /> 【各得其宜】 谓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br /> 【各从其志】 各依自己的志愿意向行事。<br /> 【各为其主】 谓各自效忠于他的主子。<br /> 【各就各位】 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br /> 【各尽所能】 各自献出全部才能。<br /> 【吸风饮露】 ①道家谓仙人以风露为饮食。②比喻不吃饭。<br /> 【吸新吐故】 吸进新气,吐出浊气。<br /> 【吴下阿蒙】 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br /> 【吴牛喘月】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 《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惧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②形容酷热难当。<br /> 【吴市之箫】 见“吴市吹箫”。<br /> 【吴市吹箫】 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萧乞食于吴市。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其口,?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吴市。”裴?集解引徐广曰: “(篪)一作‘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br />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 人因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br /> 【吴越同舟】 吴人与越人共乘一舟。《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 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丛子?论势》:“吴越之人,同舟济江,中流遇风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br /> 【吞刀刮肠】 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br /> 【吞舟之鱼】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br /> 【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br /> 【吞舟漏网】 见“吞舟是漏”。<br /> 【吞吞吐吐】 形容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br /> 【吞言咽理】 谓不敢声张和申辩。<br /> 【吞炭漆身】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 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br /> 【吞风饮雨】 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br /> 【吞纸抱犬】 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br /> 【吞符翕景】 谓道者吞符?,服日霞。<br /> 【吞云吐雾】 《梁书?沈约传》:“始?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 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br /> 【吞声忍气】 强忍气愤而不出声。<br /> 【吞声忍泪】 形容强忍悲伤。<br /> 【吞声饮泣】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br /> 【吞声饮恨】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 饮恨而吞声。”<br /> 【吞声饮气】 犹吞声忍气。<br /> 【呆似木鸡】 见“呆若木鸡”。<br /> 【呆如木鸡】 见“呆若木鸡”。<br /> 【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谓纪?子为国君驯养斗鸡,凡四十日乃成, “望之似木鸡矣”。因以“呆似木鸡”或“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楞的样子。<br /> 【吱哩哇啦】 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br />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br /> 【否往泰来】 见“否2去泰来”。<br /> 【否终则泰】 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br /> 【否终复泰】 谓厄运终结,好运转来。<br /> 【否极泰回】 见“否2极泰来”。<br /> 【否极泰来】 谓厄运终而好运至。<br /> 【否极阳回】 犹言否极泰来。<br /> 【吠形吠声】 亦作“吠影吠声”。①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后遂以“吠形吠声”或“吠影吠声”比喻不察真伪,盲目附和。②形容仅据似是而非的迹象进行渲染。<br /> 【吠影吠声】 见“吠形吠声”。<br /> 【吟花咏柳】 犹言吟风弄月。<br /> 【吟风弄月】 ①谓以风花雪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作诗词。今多贬称作品只谈 风月而逃避现实。②谓吟玩风月。形容心情闲适洒脱。<br /> 【吟风咏月】 见“吟风弄月”。<br /> 【含牙带角】 亦作“含牙戴角”。有牙有角,形容兽类。<br /> 【含牙戴角】 见“含牙带角”。<br /> 【含仁怀义】 谓有仁义之德。<br /> 【含血喷人】 亦作“含血?人”。亦作“含血?人”。?、?,喷。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别人。<br /> 【含血?人】 见“含血喷人”。<br /> 【含血?人】 见“含血喷人”。<br /> 【含冰茹?】 犹言饮冰食?。比喻孤洁清苦的生活。?,黄?。<br /> 【含?忍垢】 忍受屈辱。<br /> 【含辛忍苦】 见“含辛茹苦”。<br /> 【含辛茹苦】 亦作“含辛忍苦”。忍受辛苦。茹,吃。<br /> 【含沙射影】 古代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喷沙子,被喷 射的人就会害病,剧者竟至死亡。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后以“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诽谤中伤。<br /> 【含英咀华】 亦作“含菁咀华”。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br /> 【含明隐迹】 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br /> 【含垢包羞】 同“含垢忍耻”。<br /> 【含垢忍污】 同“含垢忍耻”。<br /> 【含垢忍耻】 忍受耻辱。<br /> 【含垢忍辱】 同“含垢忍耻”。<br /> 【含垢匿瑕】 亦作“含垢藏瑕”。包容污垢,隐匿缺失。形容宽宏大度。语 本《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br /> 【含垢纳?】 见“含垢纳污”。<br /> 【含垢纳污】 亦作“含垢纳?”。忍受耻辱,宽容污秽。语本《左传?宣公 十五年》:“川泽纳?……国君含垢。”<br /> 【含垢纳?】 见“含垢纳污”。<br /> 【含垢弃瑕】 包容污垢,不责过失。形容宽宏大度。<br /> 【含垢藏疾】 包容污垢,藏匿恶物。形容宽仁大度。语出《左传?宣公十五 年》:“山薮藏疾……国君含垢。”<br /> 【含垢藏瑕】 见“含垢匿瑕”。<br /> 【含宫咀徵】 见“含商咀徵”。<br /> 【含哺鼓腹】 口含食物,饱食挺腹。语出《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 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后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br /> 【含笑入地】 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br /> 【含冤受屈】 见“含冤负屈”。<br /> 【含冤负屈】 亦作“含冤受屈”。有冤未申,遭受委屈。<br /> 【含菁咀华】 见“含英咀华”。<br /> 【含章天挺】 见“含章挺生”。<br /> 【含章挺生】 亦作“含章天挺”。谓内怀美质而挺秀。<br /> 【含商咀徵】 亦作“含宫咀徵”。谓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 “徵”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br /> 【含情脉脉】 满含深情的样子。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br /> 【含瑕积垢】 比喻蒙受耻辱。<br /> 【含饴弄孙】 含着饴糖逗小孙子。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br />
T:0.007079s,M:264.01 KB
返回顶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