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过不赡】 补救过失都来不及。<br />
【救偏补弊】 纠正偏向,补救弊端。<br />
【救焚拯溺】 亦作“救火拯溺”。焚,指火灾;溺,指落水者。犹言救人于 水火之中。<br />
【救寒莫如重裘】 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br />
【救燎助薪】 同“救火投薪”。<br />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br />
【救黥医劓】 黥,刺面;劓,割鼻。均为古代刑罚。救黥医劓,指医治刺面 之伤,补上割掉之鼻,谓恢复本来面目。语出《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br />
【救饥拯溺】 谓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br />
【敕始毖终】 自始至终警饬谨慎。<br />
【败井颓垣】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br />
【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br />
【败化伤风】 见“败俗伤化”。<br />
【败材伤锦】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谓子皮曰:?‘子有美锦, 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后以“败材伤锦”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br />
【败事有馀,成事不足】 谓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br />
【败於垂成】 谓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br />
【败柳残花】 比喻风尘女子。<br />
【败俗伤化】 谓败坏社会道德风气。<br />
【败俗伤风】 见“败俗伤化”。<br />
【败军之将】 战败的将领。<br />
【败国亡家】 见“败国丧家”。<br />
【败国丧家】 使国破家亡。<br />
【败绩失据】 谓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br />
【败鳞残甲】 龙身上散落的鳞甲。比喻纷飞的雪花。<br />
【敝衣枵腹】 衣破肚饥。形容生活困顿。<br />
【敝衣粝食】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br />
【敝帚千金】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国魏 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后因以“敝帚千金”比喻把自己并不一定好的东西视为宝贝。<br />
【敝帚自珍】 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语出宋陆游《初夏幽居》诗 之二:“寒?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br />
【敝帚自享】 犹言敝帚自珍。<br />
【敝帷不弃】 谓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br />
【敝鼓丧豚】 击鼓宰猪而求神,徒使鼓破而猪失。谓徒劳无益。<br />
【敝盖不弃】 谓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br />
【敝?恶粟】 谓衣食粗劣。<br />
【敢作敢为】 谓做事果敢,无所顾忌。<br />
【敢作敢当】 敢于作为,敢于承担责任。<br />
【敢怒而不敢言】 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语出唐杜牧《阿房宫赋》:“天 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r />
【敢勇当先】 犹奋勇当先。比喻勇于承担重任,领头去干。<br />
【散灰扃户】 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 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br />
【散阵投巢】 谓群鸟分散,各投窠巢。<br />
【散马休牛】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 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br />
【散兵游勇】 ①指没有统属的或溃散的士兵。②指没有组织而独自行动的人。<br />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br />
【散带衡门】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br />
【散伤丑害】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br />
【敬上爱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谓待人谦恭有礼。<br />
【敬小慎微】 对细微的事也持谨慎小心的态度。<br />
【敬天爱民】 敬奉天命,爱护百姓。<br />
【敬老恤贫】 见“敬老怜贫”。<br />
【敬老尊贤】 尊敬年长和贤良的人。<br />
【敬老慈少】 见“敬老慈幼”。<br />
【敬老慈幼】 尊敬老人,慈爱?童。<br />
【敬老慈?】 见“敬老慈幼”。<br />
【敬老怜贫】 尊敬年长的人,怜悯贫困的人。<br />
【敬而远之】 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语本《论语?雍也》:“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br />
【敬事後食】 语本《论语?卫灵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邢?疏: “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後食禄也”。谓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br />
【敬姜犹绩】 《国语?鲁语下》载,春秋时文伯?已为鲁相,其母敬姜犹 纺绩不辍,?问之,敬姜曰:“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后遂以“敬姜犹绩”为富贵而不忘根本的典实。<br />
【敬恭桑梓】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熹集 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因桑梓为父母所种,故应恭敬。后用作热爱故乡,尊敬故乡之人的典故。<br />
【敬时爱日】 谓珍惜时间。<br />
【敬授人时】 亦作“敬授民时”。《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沈集传:“人时,谓耕?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后以“敬授人时”指颁布历书。<br />
【敬授民时】 见“敬授人时”。<br />
【敬终慎始】 谓处事、为人始终谨慎。语出《礼记?表记》:“事君慎始而 敬终”。<br />
【敬业乐群】 谓专心学业,乐与朋友相切磋。<br />
【敬贤下士】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br />
【敬贤重士】 见“敬贤爱士”。<br />
【敬贤爱士】 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br />
【敬贤礼士】 见“敬贤下士”。<br />
【敬谢不敏】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 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唐韩愈《寄卢仝》诗:“买羊沽酒谢不敏,偶逢明月曜桃李”。不敏,不明达,不才。后以“敬谢不敏” 为推脱做某事的婉词。<br />
【敦世厉俗】 谓促使世俗风尚纯朴起来。<br />
【敦本务实】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br />
【敦默寡言】 稳重而少言语。<br />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br />
【敲山震虎】 见“敲山振虎”。<br />
【敲牛宰马】 谓宰杀牲畜。<br />
【敲竹杠】 见“敲竹?”。<br />
【敲竹?】 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br />
【敲冰玉屑】 泛指精美的纸张。<br />
【敲冰求火】 同“敲冰索火”。<br />
【敲冰索火】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br />
【敲冰戛玉】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br />
【敲金戛玉】 见“敲金击石”。<br />
【敲金击玉】 见“敲金击石”。<br />
【敲金击石】 敲钟击磬。喻诗文声调铿锵动听。<br />
【敲门砖】 ①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 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后以“敲门砖”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达目的,即可抛弃。②比喻谋求名利的手段。<br />
【敲骨吸髓】 语本《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 血济饥”。后比喻残酷地剥削。<br />
【敲骨剥髓】 犹敲骨吸髓。<br />
【敲骨榨髓】 犹敲骨吸髓。<br />
【敲诈勒索】 利用职权或抓住别人的把柄用威胁手段逼取他人财物。<br />
【敲榨勒索】 见“敲诈勒索”。<br />
【敲膏吸髓】 犹敲骨吸髓。<br />
【敲边鼓】 喻从旁帮人说话;在旁边助势。<br />
【敲髓洒膏】 比喻倾家荡产。<br />
【敲锣打鼓】 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br />
【敲锣放?】 谓大张旗鼓地活动。<br />
【敷衍了事】 谓做事不负责,只图表面上能应付过去便完事。<br />
【敷衍搪塞】 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br />
【敷衍塞责】 犹敷衍了事。<br />
【数一数二】 形容突出。<br />
【数不胜数】 数也数不清。形容很多。<br />
【数白论黄】 计较金钱。白,银;黄,金。<br />
【数米而炊】 ①比喻过分计较琐细的事情,不足以成大事。②形容吝啬或生 活困穷。<br />
【数典忘祖】 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谈:晋国何以没有贡物? 谈答以晋国从来没有受到周王室器物的赏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王指出从晋的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受到王室的赏赐,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道这些史实,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事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以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比喻对祖国历史的无知。<br />
【数往知来】 谓知道了前事,就可以推测未来。语出《易?说卦》:“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br />
【数黄道白】 见“数黄道黑”。<br />
【数黄道黑】 犹数黑论黄。<br />
【数黑论白】 见“数黑论黄”。<br />
【数黑论黄】 说长道短,挑唆是非。<br />
【数短论长】 说长道短,说三道四。<br />
【数见不鲜】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 过,数见不鲜,无久?公为也。”司马贞索隐:“数见音朔现。谓时时来见汝也。不鲜,言必令鲜美作食,莫令见不鲜之物也”。后称某种现象经常看见为“数见不鲜”。<br />
【敌力角气】 以力气相斗。<br />
【敌王所忾】 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br />
【敌不可假】 谓不可宽容敌人。<br />
【敌不可纵】 对敌人不能放纵。<br />
【敌国外患】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br />
【敌国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br />
【敌惠敌怨】 犹言报德报怨。<br />
【敌忾同仇】 《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 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杜预注:“敌,犹当也;忾,恨怒也”。后以“敌忾同仇”指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br />
【整本大套】 谓有计划、有条理、全面。<br />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br />
【整年累月】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br />
【整衣敛容】 整理衣裳,端正仪容。<br />
【整冠纳履】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 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br />
【整军■武】 犹整军经武。<br />
【整军经武】 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 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后用以称整顿军备,致力武事。<br />
【整旅厉卒】 整训军队,激励士卒。<br />
【整纷剔蠹】 谓整治纷乱,清除弊害。<br />
【整装待发】 整理行装,等待出发。<br />
【整整截截】 端方严肃貌。<br />
【整襟危坐】 整衣端坐。形容严肃拘谨。<br />
【敛手待毙】 犹言束手待毙。<br />
【敛手屏足】 缩手止步。形容不敢妄为。<br />
【敛骨吹魂】 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 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br />
【敛後疏前】 语本《司马法?定爵》:“凡陈,行惟疏,战则密。”《尉缭 子?兵令上》:“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谓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後疏前”四字。<br />
【敛怨求媚】 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br />
【敛影逃形】 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br />
【敛声屏息】 见“敛声屏气”。<br />
【敛声屏气】 不出声,屏住呼吸。形容精神集中。<br />
【敛声匿迹】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br />
【敛锷韬光】 比喻隐匿锋芒,才不外露。<br />
【?学相长】 谓教与学相互促进。<br />
【变化不测】 变化无常,无法捉摸。<br />
【变化不穷】 见“变化无穷”。<br />
【变化莫测】 见“变化不测”。<br />
【变化无常】 谓变化不定,无规律可循。<br />
【变化无穷】 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br />
【变心易虑】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br />
【变幻不测】 见“变幻莫测”。<br />
【变幻莫测】 变化无常,无法捉摸。<br />
【变幻无穷】 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br />
【变古易俗】 犹变古易常。<br />
【变古易常】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语本《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 必曰:‘无变古,毋易常。’”<br />
【变古乱常】 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br />
【变本加厉】 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 重。语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br />
【变生不测】 意外地发生变故。<br />
【变生肘腋】 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语本《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br />
【变故易常】 同“变古易常”。<br />
【变俗易教】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br />
【变风改俗】 见“变风易俗”。<br />
【变风易俗】 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br />
【变炫无穷】 犹变幻无穷。<br />
【变躬迁席】 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br />
【变容改俗】 改变风貌习俗。<br />
【变动不居】 谓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br />
【变贪厉薄】 谓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br />
【变态百出】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br />
【变?养瘠】 谓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br />
【变脸变色】 见“变颜变色”。<br />
【变颜变色】 谓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br />
【日下无双】 京师没有第二人可比。谓才能出众。<br />
【日上三竿】 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 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色赤黄。”<br />
【日久天长】 亦作“日久岁长”。谓时日长久。<br />
【日久月深】 谓时日长久。<br />
【日久见人心】 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br />
【日久岁长】 见“日久天长”。<br />
【日久岁深】 见“日久月深”。<br />
【日已三竿】 同“日上三竿”。<br />
【日不我与】 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br />
【日不移晷】 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br />
【日不移影】 见“日不移晷”。<br />
【日不暇给】 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 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br />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br />
【日中必昃】 同“日中则昃”。<br />
【日中必彗】 中午阳光强烈,正好晒物。比喻作事要及时。<br />
【日中必移】 同“日中则昃”。<br />
【日中必?】 见“日中必彗”。<br />
【日中则昃】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阳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极则衰, 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