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二分明月】 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二心两意】 谓不专一,不坚定。 【二缶锺惑】 谓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
【不拘小节】 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拘细行】 不拘小节。 【不拘细节】 不拘小节。 【不苟言笑】 《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
【九鼎一丝】 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九间大殿】 见“九间朝殿”。 【九间朝殿】 亦作“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 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 【九蒸三?】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
【人烟稠密】 见“人烟稠密”。 【人烟稠密】 谓居民密集。 【人涉?否】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 招舟子,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毛传:“?,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
【前徒倒戈】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跋後?】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其尾。”毛传:“跋, 躐;?,?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後?”喻进退两难。
【即小见大】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即事穷理】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即物穷理】 程?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 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即鹿无虞】 《易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谓做事要高 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取乱存亡】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
【大处着眼】 从大的、重要的方面观察、考虑问题。 【大处落墨】 绘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的地方下工夫。比喻做事要在大处着眼。 【大败亏轮】 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大动肝火】 大怒。 【大张旗鼓】 ①比喻声势、
【囊括四海】 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囊里盛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形单影只】 形容孤单。 【形禁势格】 见“形格势禁”。 【形影不离】 形容关系亲密,难以分离。 【形影自吊】 同“形影相吊”。 【形影自守】 谓孤身独处。 【形影相吊】 形容孤单无依。 【形影相附】 同
【履霜知冰】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履霜坚冰】 《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 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后以“履霜坚冰”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 【层出不穷】 接
【东道主】 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郑在秦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